图为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邱晓华在发表演讲(资料图)
经济增长有底线没高度
从纵向看,今日的中国经济,可能处在多年未有的困难之中,特别是传统产业遭遇了改革开放以来少有的困局,集中反映在业绩大幅度下滑,反映在成本的上升、市场的过剩上面。但是从横向看,今日中国经济的增速还是比其他国家要快,还存在很多亮点。
具体来说,目前中国经济可以称为“有底线没有高度”。
到2020年要实现经济总量再翻一番,实现人均收入倍增。在当前这一政治目标的规限下,中国经济不可能出现明显的萧条,可能会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保持一个最基本的增长。这就是底。
底是什么?我认为就是7%左右的增速,这是实现至2020年人均收入倍增的目标需要达到的最基本增长速度。
我们有条件做到“经济有底”。一方面我们有这种潜力,眼下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新经济迅速增长、传统经济加快转型的过程当中;从政府掌握的资源角度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投资政策都还有比较大的回旋余地,可以使用足够多的资源来维持最基本的增长。
从中国经济基本面,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这样一个发展趋势说,虽然改变了速度、程度,但是四化趋势还在持续,因此能够推动中国经济必要的增长。
最后,从我们面临的转型调整的形势来看,新经济正在加速成长,传统经济在加速转型,这也会产生出新的动力、新的增长力量。因此从这三个方面来看,没有理由太悲观。
中国经济发生了四大变化
之所以说“没高度”,是因为本阶段还是一个转型升级的痛苦阶段,有四个方面发生了变化。
第一,发展阶段的变化。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成长,中国现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低收入阶段进入了中等收入阶段。阶段的变化意味着原有的生产体系、经济体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需要进行重新构造。
这种调整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新的生长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之前,中国经济不可能持续原有的辉煌。
第二,市场由短缺变为过剩,由卖方市场转到买方市场。因此,我们的政策体系也需要变化,需要从以生产为主导——把解决生产问题作为政策着眼点,转为去开拓市场。
开拓市场需要政府从建设者、生产者的角色转到服务者、监管者。对政府而言,这是一场根本性的转变。因为政府在解决市场问题方面没有经验。
要实现开拓市场,需要对收入分配的格局做新的变革。要进一步理顺失衡的收入分配关系,需要增加农民的收入。今天的过剩,最主要的矛盾在哪里?首先来自于农民买不起,农民的收入上不去。
与此相对应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最近10年中国城市市场也出现了新的问题。集中反映在高房价、高学费、高药费上面,“三高”严重挤压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这是市场问题突出的第二个原因。
此外,高端领域消费品、高端领域服务市场出现阶段性低迷,这是今天中国市场问题突出的第三个原因。所以,开拓市场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做供给端变革,需要做收入端变革,这样才能够解决问题。
第三,国际环境在改变。2008年之后,中国在出口领域面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压力,面临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快工业化的压力,我们在国际市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贸易摩擦和挑战。
第四,游戏规则变了。我们还不习惯以创新驱动来推动发展,更习惯依靠投资推动发展,而不计代价的投资这条路显然已经走不下去。游戏规则的改变,必然对中国经济的运行模式造成极大的挑战。
这四个环境条件的改变,就是我们眼下面临各种困境的主要原因所在。
解决之道:对内升级、对外开放
目前,中国经济正在搭建两个平台,上演两台大戏。第一个平台叫转型升级平台,上演升级版中国经济发展大戏,而这个平台的搭建才刚刚拉开序幕,还构不成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但它一定是支撑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第二,中国在搭建一个走向世界的平台,上演一个经济全球化的大戏,就是以人民币国际化作为主线,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作为重要内容,以自贸区建设作为制度安排,以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银行等投融资平台作为支撑,这样一个走向世界的平台。
我想中国未来的产业发展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跨国趋势,为中国的企业家、投资者走向世界、实现全球配置资源进行销售创造条件。实现跨国经营,是实现中国由大国向强国跨越必须补上的一课,也是一个客观的趋势。
二是跨界融合。跨界至少表现在三个领域:一是互联网+现代金融+产业;二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三是城市与农村融合。
第三个趋势是跨所有制整合。有两个方面需要加以关注:一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怎么整合;二是国内资本跟国际资本怎么整合。跨所有制的整合,将形成新的增长力、新的推动力。
中国有四个红利正在积累之中,是我们需要去关注和挖掘的。
第一,人力资本红利正在积蓄和释放之中,人口质量红利是支撑未来中国经济成长的一个重要的力量源泉;第二,全面改革的红利:我理解的全面改革的红利,就是简政放权所带来的微观红利,也就是转变政府职能带来生产力进一步解放。这种改革红利对中国经济的促进力是巨大的;第三,深化或者扩大开放的红利:随着人民币国际化逐步实现,中国的市场将更加开阔,要素将更加充裕,获得的各种新生产力的源泉将更加丰厚;第四,万众创新的红利,由万众创新形成的推动力所带来的变化,是十分值得期待的。
目前四个红利正在积蓄释放,但还需要进一步拓宽,进一步去释放。
经济发展需要资本市场,股市还会牛
近阶段股市有所反弹,我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需要资本市场,股市还会牛,但不是以前的疯牛,可能将进入慢牛模式。
第一,经济发展战略由银行信贷、债券市场驱动转向资本市场驱动。信贷驱动已经走到了天花板,我们需要尽快转变为靠资本市场来驱动,这是一个大的宏观背景。在转型升级阶段,资产的重组、资源的重配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需要有相应的通道,而资本市场就提供了这样一个通道。中国资本市场的宏观背景没有改变,因此资本市场前行的基调不会中断,现在只是出现了阶段性的调整,而不是阶段性的结束。
第二,资本市场的转换期开启。股市上半场天时地利人和,但我们把手里的好牌打坏了,过度加杠杆和泡沫化等因素中断了这样的发展态势。但改革开放的深化、互联网经济、稳增长政策等多种因素,都给中国经济基本面中的资本市场,提供了加速发展的条件。下半场有可能是震荡,受管理、机制和外部等因素影响,可能是一个震荡分化的市场。
第三,随着风险逐步释放、一些政策不断出台,股市大势会逐步趋稳,还会牛,但结构分化会进一步明显。所以总的判断是:股市在深幅调整之后,前景依然可期。我们期望严冬过后能够绽放春蕾。
关注“五个增长”,繁荣可以期待
我们需要关注未来若干年的五个增长。第一是稳定增长:在发展战略方面,中国首先要解决经济稳定性的问题,要尽快扭转眼下经济下行的趋势;第二是均衡增长:我们需要尽快解决区域之间、产业之间、阶层之间、城乡之间的各种非均衡的矛盾,也就是实现结构的相对优化;第三是有效增长:要尽快地解决无效增长问题,确保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有效性;第四是绿色增长:要更多关注空气、水、土壤的污染问题,尽快解决环境恶化的问题;第五是和谐增长:要实现发展的成果由民众共享,实现中国的发展与世界互利互惠。
这就是我们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五个领域。我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稳定了、均衡了、有效了、绿色了、和谐了,那么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基础会更加坚实,内涵更加丰富,就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奠定一个更好的制度、环境、经济基础。
在我看来,要实现这五个增长,有三个方面的变革与转型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去做:第一,经济运行市场化,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不同经济主体真正地按市场规定办事,在生产要素、市场化方面能够取得根本性的进展;第二,社会管理方面的法制化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真正建设一个知法、守法、依法的社会,无论是政府、企业、老百姓,都必须在法律框架下实现自己的利益,保护自己的利益——保护私权力,监督公权力;第三、民众福祉公正化,未来要真正地让老百姓平等享有公共产品、公共服务。
我想,如果能够做到这三个方面的变革转型,那么以上五个方面的增长就一定能够更好地实现,未来中国的繁荣是可以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