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山好水好空气好。”来自连州的欧阳女士搀扶着从老家来的父母在二渡河旁拍照留念,她和丈夫定居清新已经4年。
在这4年里,欧阳女士经历了三重转变——从老家的农村人,到清新县的县城人,再到“撤县设区”后清新区的城区人。未来,随着广清城轨的开通,她还能在“一小时生活圈”里体会珠三角都市人的感觉。
像欧阳女士那样“洗脚进城”的新清新人越来越多,折射出广东新型城镇化带动下的未来发展脉络。
通过撤县设区对粤东西北的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大大提升了地级市中心区的凝聚力和辐射力;通过TOD开发模式对珠三角城际轨道沿线土地综合开发,形成一个个卫星城;通过横琴、南沙、前海、中新广州知识城等重大平台的建设带动城市转型升级。“新城新区新平台”三大引擎,不但是广东新型城镇化的强劲驱动,也给全省新一轮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撤县设区
依山傍水的清新位于清远市区北部,南接清远市区,北至粤北山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清新从县到城的巨变,仅仅是在三五年间完成的。
“清新县城太和镇,在20年前就是一个小村委会。”聊起清新这些年的巨变,清新区民政局副局长蔡凤彩感触颇多,“要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太和的所有水泥路、土路全都铺上了沥青。”
事实上,作为全省唯一一个扩容提质试点,清新的撤县设区是清新和清远市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2004年开始,清新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7年位居清远市前列,综合发展力从2008年起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山区市县域经济发展前三甲。与经济同步增长的还有清新县城的面积和人口。县城面积增加了两倍多,迅速拓展至目前的29平方公里,县城人口也从6万人增长到20多万人。与此同时,清远市区原有的中心城区却面临着空间不足,吸纳就业、承载产业能力有限等问题。
此外,清新撤县设区另一基础,是其经济社会取得的长足发展,县域的平台已与其经济规模与转型发展的要求不一致。另一方面,“清远如果想要建成200万城市人口的大都市,清新撤县设区就成为了清远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必然趋势。”清新区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2012年11月,国务院同意广东省调整清远市部分行政区划,正式批准撤销清新县,设立清远市清新区,以原清新县的行政区域为清新区的行政区域。2013年1月16日,清新撤县设区正式挂牌,这也标志着清新的城镇化进入了全新阶段。
就在清新获批撤县设区不久,国务院又批准对揭阳市部分行政区划实施调整,同意撤销揭东县,设立揭阳市揭东区,这意味着揭阳市区规模将从原来的181平方公里增加到1031平方公里,有助于改变长期以来“小马拉大车”的状况,从而奠定“打造粤东发展极,建设幸福新揭阳”的城市空间发展大格局。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对此次粤北粤东两县撤县设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区域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认为,近年来,两地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但是中心区域力量还不够强,此次撤县设区可以通过行政区划的调整,优化和拓展主城发展空间,打造城市发展核心区,更好地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清远、揭阳两地市积累更多发展要素。
扩容提质
清新由县变区,绝不仅仅是换了个名字而已。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把粤东西北地级市城区扩容提质摆上了战略地位。清新是清远中心城区实现扩容提质的重大突破点,从中提升清新乃至整个清远城区的辐射带动力。
“清新区的设立,有助于提高对北部山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清远市民政局工作人员罗秋玲说。
通过撤县设区,清新不仅纳入清远市主城区的范围,也因此树立“一盘棋”的思想,融入市区发展大规划。在城市规划、交通、水电管网、城市管理等方面,清新与清远主城区全面对接,为城市扩容提质提供了最好的时机。
“按照清远‘建管分离’的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清新区的城市道路和公共服务设施将由清远市主导建设。”清远市民政局办公室主任陶学辉告诉记者,清远市将推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使清新区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水平得以提升。
陶学辉告诉记者,通过行政区划的调整,清新区将成为清远市城市空间拓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区域,这样能够吸引更多农村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城镇化水平也因此提升。
此外,“清新撤县设区以后,清远中心城区占全市域的经济比重将上升到48.6%”。比数字更说明问题的,是清远市南部地区资源将得到更加有效的整合。“这为中心城区的建设和产业的优化布局提供了支撑,清远市域里会形成一个南部增长极,它对中北部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将大大增强。”陶学辉说。
粤东西北其他各市即便暂时未能撤县设区,也八仙过海各出“奇招”为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汕头谋划建设海湾新区;潮州把“城市东扩”作为建设幸福潮州的重中之重;茂名滨海新区挂牌成立后,已有一批石化及石化后加工、精细化工等大型项目上马建设……
在不少专家看来,中心城区的扩容提质并不局限在粤东西北,目前广东大力推动的横琴、前海、南沙、中新广州知识城、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东莞台湾高科技园等重大平台的建设,也应该理解为珠三角各市扩容提质的重大平台。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表示,重大平台的开发首先是其所在城市本身的扩容提质;其次是为粤港澳乃至广东与新加坡、德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战略合作的空间;再次,还将成为珠三角开辟经济转型的新平台、打造城市升级的新天地、调整人口布局的新区域、建设生态文明的新示范。
新型城镇化
不是摊大饼
纵深
当然,随着一系列新城、新区、新平台的涌现,也有人担心新型城镇化会沦为“造城”运动,从而走回传统粗放的发展模式,浪费土地等宝贵资源。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两会”闭幕会后的记者会上强调,城镇化不能靠摊大饼,还是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还要防止城市病。
实际上,广东也格外强调集约、节约化发展。广东推动新型城市化的“三驾马车”:粤东西北中心城区扩容提质,TOD(公共交通引导的土地开发)模式,横琴、南沙、前海、中新广州知识城等重大平台建设,均强调规划先行和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以TOD为例,通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把公共交通的一体化特别是城际轨道交通的一体化,与城乡规划布局、土地利用结合起来。依托“三环八射”的区域快速公交走廊,在城轨站场等重要节点周边形成一批功能多样的“城市综合体”,以此可实现集约、紧凑的土地开发利用和城乡区域空间格局的优化。更通俗一点说,未来各城轨站点周边地区将被打造成为特色各异、宜居宜业的卫星城,吸引人口和产业的集聚。
向新加坡学习的TOD模式,对解决房价高企、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也是一剂良药。通过TOD模式,一些人被引导到轨道沿线卫星城就业居住,降低了中心城市的人口集聚度;有的人在中心城市工作但居住在卫星城,日常通勤通过公共交通解决,从而缓解了交通和环境污染问题。
根据珠三角城际轨道网建设规划,到2020年,广东将建成总长1478公里、16条线路的城际轨道网。其中,“十二五”期间要建成约550公里的珠江三角洲城际轨道交通主骨架网,包括已经建成的广珠城轨、广佛地铁,以及在建的穗莞深线、莞惠线、佛肇线等共计90多个站点。
“广东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化、产业升级紧密联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也强调,在规划城市轨道交通时,既要考虑到原有城区,又要考虑规划新区,让城市和产业对接,环环相扣,在放大基础设施作用的同时,提升城镇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