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提“粤港澳大湾区”、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之后,5日开幕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提“粤港澳大湾区”,明确今年要“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为国家又一新的增长极。图为前海建设新景象。深圳商报记者 薛云麾 钟华登摄
原标题:粤港澳大湾区 再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深圳新闻网讯 继去年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提“粤港澳大湾区”、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之后,5日开幕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提“粤港澳大湾区”,明确今年要“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粤港澳大湾区这一由深圳参与提出并积极倡导的思路构想,正在国家战略层面加快规划发展,将成为代表中国在世界版图发光发亮的新“一极”。
今天在京出席全国两会的许多广东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分组审议、讨论发言或接受记者采访时,纷纷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再度写入报告。他们不约而同注意到,相较于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表述有两个可喜变化:一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变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研究编制”变为“出台实施”;二是首次被放在区域战略部分表述,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并列。“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为国家又一新的增长极,是国家从全球坐标出发,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国际竞争水平的又一崭新举措。”
将深港河套地区打造为融合创新标杆
作为连任的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曾连续多年在提交的建议中,积极呼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粤港澳大湾区再次被写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让他十分兴奋:“粤港澳大湾区是今年报告的一个亮点!”
今年,连任的马化腾继续向大会提交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议,在《关于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区域融合发展率先突破的建议》中,他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建设提出多项建议,包括促进大湾区“决策共商”,形成大湾区发展决策和咨询的双轨机制。在此基础上,推动在当前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关键领域和环节实现更大突破。“比如,居民生活方面,试点推行身份证明‘E证通’,使大湾区居民在一部手机上承载多张证件,包括身份证、回乡证、电子港澳通行证等,实现一机在手、无缝通行;出入境便利化方面,探索运用人脸识别技术整合内地与香港、澳门出入境核检需求,提高通行效率;协同创新方面,将深港河套地区打造为大湾区融合创新首个标杆项目,研究在该地区新设‘湾区大学’的可行性和操作路径;在吸引企业和人才方面,进一步扩大前海、横琴等已有鼓励优势产业目录和税收优惠政策的适用范围。”
此外,马化腾还建议政府鼓励大湾区“产业共建”,打造以“科技+金融”为基础的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率先打造“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先行区”,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普及应用,探索建设“云上湾区”。同时,充分利用金融业集聚优势,在大湾区加快金融业开放步伐,提升金融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转型升级等方面的支撑力。“建议国家研究出台政策举措,充分利用大湾区沟通内外、连接全球的独特优势,鼓励和支持大型央企、民企,在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香港、澳门设立国际总部,同时在大湾区内实施更加优惠政策,引进境外资本和企业,鼓励世界名企设立区域总部或创新研发中心,促进生产要素资源双向进出、有序流动。”
建议大湾区范围向东西两翼再延伸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丘海也在今天的审议中建议,将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范围向东西两翼继续延伸。丘海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上升为中央决策、国家规划,也是广东新时代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加强粤港澳合作的重要平台载体,建议进一步扩大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布局“视野”,为大湾区中远期发展提前布好局、奠定好基础。
“目前规划中,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珠三角为基础,由珠三角9个市区和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丘海建议,能否将这个“9+2”的范围,沿着珠三角东西海岸线,向东延伸至汕头、向西延伸至湛江,这样可以将华南5大港口城市都包括进大湾区规划发展蓝图中,也能够为大湾区未来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战略纵深,同时可以为大湾区未来的“起飞”安上“两翼”。“‘9+2’城市中,有一些开发度已经比较高,面临发展空间紧约束等问题,如果将规划范围延伸到两翼,可以为下一步纵深发展留下更大空间。”
丘海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必须要以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为引领和基础。“交通是支撑,建议以广州、深圳为双中心,构建覆盖大湾区的轨道交通网络。”
今年粤港澳三地将实现“一小时生活圈”
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港澳事务办主任张晓明认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一定要“大手笔”。 “港澳地区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期待很高,从香港、澳门目前经济发展来看,也亟需与广东合作共赢。”张晓明说,在目前国际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港澳地区要寻求更大的发展,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与祖国内地更进一步融合,特别是加强与毗邻的广东地区的融合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的问题也不少”,张晓明坦言,与世界上其他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地区的情况更复杂,涉及“一国两制三个不同关税区”,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监管制度都不同,要真正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等自由流通,非常不容易,“这就要求我们要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从实际出发,敢闯敢试,敢于碰硬。”他还提出,今年港珠澳大桥开通后,粤港澳三地将实现“一小时生活圈”,到时从香港国际机场到澳门可能比到香港岛更快。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去年“粤港澳大湾区”首次写入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后,马化腾曾提议把大湾区打造为世界级科技湾区。今天,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瑞军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时,对将“科技湾区”作为大湾区的首要特质也十分赞同。
王瑞军说,他十分赞同也十分希望粤港澳大湾区建成一个科技大湾区,“实际上,国家也是这样规划的,提出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王瑞军认为,尽管粤港澳互为毗邻,但历史上在基础设施一体化、政策衔接等方面,还有很大的融合发展空间,基础设施先行、政策体制机制创新是必要的。与此同时,要把创新资源、要素的配置和流动等制约问题有效解决,发挥大湾区内每一个成员的优势,互利共赢,整体上实现创新一体化。
“今天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北京、上海两个科技创新中心,我们希望在十九大之后,部署一个新的科技创新中心,就是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挥广东的产业优势,发挥香港的金融和国际化优势,发挥澳门的区位、会展等优势,形成湾区创新经济,这对广东的发展甚至支撑全国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王瑞军还特别提出,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东应充分发挥广州、深圳双核心、双引擎的作用,广东省提出打造的广深科技走廊,也是引领粤港澳科技大湾区一个主要的创新带,“这个科技走廊是开放的、衔接的,现在香港已经有了‘广深港科技走廊’的说法。”
港澳代表委员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在今年全国两会的“开场”记者会——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王国庆就表示,中央有关部门会同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编制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已经按程序报批,审批通过后将正式公布。
之后,“粤港澳大湾区”就在出席会议的港澳代表、委员中引爆了话题。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工会联合会理事长吴秋北接受采访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会给香港青年提供更多发展流动的机会,这个是必然的。香港和内地的青少年教育交流是一个重要议题,香港工联会一直积极推动这方面的工作。
“目前内地科技创新发展迅速,香港创业成本高,香港青年来到内地创业将会获得更多机会,而且内地好的创业项目,也可以到香港发展,香港在融资、项目管理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专业服务,两地应多合作交流。”吴秋北称。
在今年两会上,香港特区工联会4名代表委员带来的12项议案提案,均拿出与大湾区建设有关的具体意见,其中包括完善港人内地就业保障,促进大湾区内人流、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更加通畅。
在今年两会首次开启的“委员通道”上,来自香港的李文俊委员积极给粤港澳大湾区做宣传;同样来自香港的蔡冠深委员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大湾区建设如能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必能发挥强劲的引擎作用。(特派记者 崔霞张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