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广州4月19日讯 4月18日,“广东智库论坛”系列成果新闻发布会在广州举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联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共同发布了《2017年度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指数评价研究报告》。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代表课题组介绍了成果情况。
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指数由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负责研究和编制。2017年度,课题组结合新时代对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要求,通过深度剖析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形成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结构-效益”耦合机制框架,并从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转换、结构优化和提质增效三个维度来构建产业转型升级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提炼出三大类9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从不同侧面考察产业转型升级水平。课题组通过对广东21个地市的产业转型升级指数进行测算,量化广东21个地级市在动力转换、结构优化、提质增效三个层面的发展状况,以此全面识别广东21个地市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及短板,并明确下一步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方向;同时利用产业转型升级指数评价体系进行延伸分析,将广东与全国先进省市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判断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水平在全国所处的位置,为推动广东实现“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走在全国前列”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显示,广东21个地市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有所提升,产业转型升级指数得分较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深圳、广州、珠海3个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指数综合得分位列全省前三甲。三大核心城市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依托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国家级战略平台,引领区域开放合作模式创新与发展动能转换,在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深圳在动力转换、结构优化、提质增效三个维度的得分均居全省首位。
从分项指标测评来看,在动力转换维度,珠三角九市在产业转型升级动力转换排名中均位居前列,表明创新资源本身具有较为强烈的集聚效应。在结构优化维度,珠三角九市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结构优化成效方面不再遥遥领先,广州和珠海甚至在中游水平;而粤东西北地区积极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资源精深加工业,大力扶持私营、民营经济,在改善经济结构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其中河源、梅州、潮州、茂名产业转型升级结构优化指数都位居前十位。在提质增效维度,珠三角地区仍具领先优势,生产效率和创新效益都明显高于粤东西北地区;粤东西北地区产业经济效率偏低,在产业转移中未能做到“产业升级与转移同步”,仍未摆脱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但也有汕尾、汕头等部分城市以节能减排为手段,走新型工业化和“低碳”经济道路,产业生态效益有较大提高。
在延伸分析中,课题组通过对广东与全国先进省市产业转型升级水平的比较研究,认为总体来看,广东的产业转型升级动力转换能力处于全国先进省市的中等水平,企业研发投入、人才投入仍待加强;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优于全国,在国内先进省市中处于中等水平,但投资结构低于全国水平,民营经济活力仍显不足;提质增效水平居于全国先进省市前列,生态效益、创新效益显著,但生产效率有待提高。然而,通过全国比较分析也表明,广州、深圳和珠海等广东三大核心城市在产业转型升级主要指标上均居于全国先进省市前列,深圳在企业研发投入、人才投入以及生态效益、创新效益方面更是大幅领先全国。
据了解,该研究今后将每年跟踪监测并发布广东21个地市产业转型升级指数评价报告,评价结果将为政府及企业制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规划和政策提供决策参考。(光明融媒记者雷爱侠通讯员肖国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