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切换
新闻
再造新汶川!广东总投资82亿元对口援建702个项目
2018
05/11
10:34

416.jpg

由东莞市对口援建的汶川映秀镇如今重现山清水秀的美丽风光,远处新建的小洋楼鳞次栉比。

417.jpg

汶川映秀,一名小朋友在街道奔跑。

5月的汶川,细雨绵绵。沿着213国道一路上行到达绵虒镇,一筐筐本地甜樱桃在路边一字排开,引来不少自驾游游客驻足。

“我们现在的生活,离不开广东亲人的帮助,大家一直盼着再聚。”5月9日,绵虒镇高店村村民马小娟和乡亲们早早就在村口等候,她们身着羌族服装,跳起了羌藏民族传统的“锅庄舞”,准备迎接当年参与援建、如今前来回访的“广东亲戚”。

十年前,一场8.0级地震,让10万多平方公里的大地遭受重创。十年后,凤凰涅槃,震区重生。十年来,“汶川,加油”的呼喊响彻举国上下,当中也有广东的声音。

川粤人民心连心,珠江岷江永相连。

广东省对口援建汶川,经历两年多时间,全面优质高效完成了总投资82亿元的702个援建项目,有力推动了灾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创造了对口援建的奇迹。

斗转星移,山河重塑。3000多个日夜兼程,汶川在当初援建的基础上,逐渐修复疤痕,新的产业在转型中发力,新的家庭在磨合中成熟,新的人生在奋斗中延展。

先进防震建筑

让映秀“安居”

“映秀花开了,歌儿响起了,人间大爱的地方,洒满真情和阳光……”5月8日中午,映秀镇莞香广场上回荡着“袖珍女孩”汤星月的歌声。一首《映秀花开了》,将汶川映秀灾后重建新面貌、新生活,传递给四方而来的游客。

映秀镇东莞大道上,一栋栋由东莞援建的小洋楼鳞次栉比,当地居民在洋楼里开起了茶馆、餐厅、特产店,这些店铺成为游客们的好去处。老板杨云刚一家人在店里跑前跑后,炒菜、收拾,忙得不亦乐乎。仅一个中午,店里10来张桌子就都翻了一遍台。

“全国人民都关心我们,把我们的房子修得巴巴适适(四川方言,意为舒服),用了先进的防震技术,比以前的房子好多了。而且一楼还能开饭店做生意,不用再到外面开车。”重建后的映秀,让杨云刚真正体会到“安居”的感觉。“这几年我们的生活真的是越来越幸福,越来越带劲。这要感谢东莞的援建。”

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浴火重生的映秀,已经从当初的“伤心小镇”化身为现在的“温情小镇”。东莞大道上,村民们闲暇时便围在一起,摆起“龙门阵”;小巷中,不时有村民伴着悠扬的音乐,跳起“锅庄舞”。

在映秀镇党委书记蔡代敏的记忆深处,至今还保留着当初地震发生后的景象:映秀镇一下子成为废墟,95%的房屋完全倒塌,全部房屋不能居住,老百姓几乎“上无片瓦遮身”。所幸的是,来自全国的力量很快伸出援手,汇成一股希望的源泉注入汶川。

2008年6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安排广东省对口支援四川省汶川县。8月7日,广东省对口支援汶川县恢复重建工作组进驻汶川,共安排资金82亿元,援建项目702个。

面对余震不断、道路不通、后勤保障不易等诸多困难,“援建组跟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不分彼此,一起协调、一起想办法。”蔡代敏告诉记者,在有限的空间面积内重建,又要科学地避开地震断裂带,援建组谨慎地做了多次论证和修改,由全国顶尖的科研机构提供抗震技术,才有了今天的映秀。

汶川的重建建筑都是按照“8级抗震、9度设防”的要求设计施工,为人们的家园打造“坚固防线”。至今,在映秀镇的东莞大道上,还陈列着多个防震建筑结构技术标本,无声讲述着建设者的心血和努力。

“重建的学校十分结实,让老师和学生都很安心。”汶川一中校长龙绍明说。

超前建设思维

让山村变“新城”

5月9日,记者经过新建的水泥盘山路,来到海拔2000多米的萝卜寨村,以黄泥墙为主背景的新寨上,每家屋角都配有羌寨特有的装饰,窗户和门窗上镶着羌民族的图腾图案。

上午10时许,在自家经营的客栈里,49岁的张会群打开水龙头,哗哗的自来水便喷溅而出。这种城市里最平常不过的用水场景,对于生活在海拔2000米的萝卜寨居民来说,却甚为不易。

作为华夏最古羌寨,千百年来萝卜寨一直缺水,寨民炎夏背水、寒冬负冰……地震后,江门援建组从海拔2600米的地方找到一个合适的水源,通过13.5公里长的PE管,将清水引到村民家中。

这几乎是汶川县海拔最高的援建项目。萝卜寨村党支部书记马前国告诉记者,萝卜寨的改变还不止是生活用水上。

在“5·12”地震中,汶川县内多地遭受重创,基础设施基本损毁,很多地方更直接成了“筋骨尽失”的废墟。为了解决生活难题,提升生活条件,广东省调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智力,进行“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对口支援。

在当初广东省82亿元对口支援汶川恢复重建资金总量中,民生项目资金占比高达80%,覆盖了城乡居民住房、教育、卫生、供水、道路、社会福利、文化体育、农村公共服务、农副产品流通、防灾避灾10个领域。

援建过后,经历这些年的发展,汶川县给予人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路平了、水通了、房子修好了,学校、医院的环境越来越好。随着一座座学校、医院、安居房在废墟上建立起来,居民的各种生活保障直接上了一个新台阶。

“当初援建的时候,我曾经看过映秀铺设的地下排污管网,真的是又大又好。”蔡代敏告诉记者,得益于当初这些交通、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高标准建设,映秀在随后几年的转型升级发展中免去了许多烦恼。“无论是之前发展旅游业,还是之后进一步发展康养产业,我们都不用再考虑拓宽管网问题,因为援建时已经打好基础,我们可以大展拳脚。”

“广东的援建,让我们的基础建设水平前进了二三十年,享受到了城市水准的基础设施。”水磨镇老人村党支部书记余平良说。

“造血式”重建

为灾区留住年轻人

广东支援汶川重建,不仅“输血”,更注重“造血”,为汶川的长期发展打基础。经历十年,这些“造血”工程持续发力,为汶川发展注入新能量。

距离映秀不到20公里的水磨镇,也跟萝卜寨一样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重建后的水磨镇,融合羌、藏、汉特色,犹如一幅古朴的水墨风景画。融汇佛山文化和川西民居风格的禅寿老街,让诸多游客流连忘返。

水磨镇党委书记刘志宏告诉记者,如今秀丽的水磨镇,震前是一个工业小镇,有63家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地震之后,在佛山对口援建组的规划下,水磨镇迁走了这些企业,改为发展现代农业结合现代旅游业为主的绿色生态产业,换回了蓝天白云。

老人村的年轻人都回来了,是余平良最开心的事情。

“援建组的规划和建设让我们可以在家门口做生意。”余平良回忆,佛山一开始提出发展旅游产业,很多水磨人都难以理解。后来援建组带着群众代表到云南等地考察,才让很多人明白什么叫生态旅游业。

余平良是村里最先自己掏钱改造房子经营民宿的人之一。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看到了发展旅游经济的前景,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逐渐回来,在禅寿老街上经营起一家家小店。

焕然一新的水磨镇,在2010年被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理事会和联合国人居署《全球最佳范例》杂志评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去年更获批为国家级特色小镇。

“造血”还表现在一些重点项目的建设上。如广州当初援建的汶川县人民医院,已经成为了阿坝州最先进的现代化综合医院,去年更获批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十年间,一些之前的高起点规划项目陆续“发芽”。

广东省各地市援建四川、甘肃灾区对应名单:

广州市对口支援汶川县威州镇(县城)

深圳市对口支援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文县、康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

佛山市对口支援汶川县水磨镇

东莞市对口支援汶川县映秀镇

中山市对口支援汶川县漩口镇

珠海市对口支援汶川县绵虒镇

江门市对口支援汶川县雁门乡

惠州市对口支援汶川县三江乡

汕头市对口支援汶川县草坡乡

湛江市对口支援汶川县龙溪乡

肇庆市对口支援汶川县克枯乡

茂名市对口支援汶川县银杏乡

揭阳市对口支援汶川县卧龙镇

潮州市对口支援汶川县耿达乡

数读

广东援建项目一览:

城镇居民住房 16个项目

农村居民住房 16个项目

学校教育设施 27个项目

医疗卫生设施 34个项目

社会福利设施 2个项目

文化体育设施 28个项目

文物保护与修复 4个项目

广播影视设施 16个项目

城乡水利设施 118个项目

城乡路桥设施 203个项目

商贸流通设施 15个项目

产业恢复 28个项目

其他城乡公共服务设施 149个项目

南方网特派全媒体记者 陈彧 实习生 汤岱惟

本版摄影:特派全媒体记者 肖雄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