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海东新区,是湛江人民期盼多年的梦想,必须倍加珍惜;建设海东新区,是实现五年崛起的迫切需要,必须加快推进。
近日,湛江市委、市政府在坡头区召开加快海东新区建设动员大会,动员全市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坡头区广大干部群众,统一思想、把握机遇、凝聚合力,迅速掀起海东新区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热潮,进一步推动中心城区拥湾发展,构建“一湾两岸”生态型海湾城市新格局,力争五年建成广东省城市扩容提质的崭新亮点。
城市扩容提质崭新亮点
实施城市扩容提质战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是省委、省政府推动粤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胡春华听取湛江市工作汇报后指示,湛江要集中精力和资源,高水平谋划和加快推进海东新区建设,把其作为城市扩容提质的重大平台,力争五年建成广东地级城市扩容提质的崭新亮点。
面对这一加快城市建设、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大机遇,湛江市委、市政府顺应发展需求和群众新期待,决定顺势而为,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刘小华任组长,市长王中丙任执行组长的海东新区建设领导小组,组建海东新区管委会筹建处,全面启动新区建设。海东新区远景规划总面积为220平方公里,近期规划到2016年完成核心区20平方公里的开发。
湛江如何做好建设海东新区这一城市发展的崭新课题,向省委、省政府和全市人民交出满意答卷?湛江市委书记刘小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海东新区的发展定位是立足湛江、服务粤西、辐射环北部湾,面向东盟及世界;要建设成为“南海战略的重大平台、东盟合作的重要门户、都市经济的新兴载体和宜居宜业的海湾新城”;要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建设成为湛江的“浦东”,成为湛江城市建设的亮丽名片和全省城市扩容提质的崭新亮点。在发展思路方面,要体现更高、更特、更美,突出宜居、宜业、宜游,彰显大气、朝气、灵气,并与西岸城区遥相呼应、功能互补、产业互动、错位增长、一体发展。
新区建设要坚持好为标准,突出快字当先,做到“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成规模”,按照“以发展规划为引领,以土地储备为资本,以基础设施为先行,以培育产业为支撑”的大思路,制定新区建设行动计划,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实施,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成功一片,创造新区开发建设“湛江速度”。
在开发模式方面,要坚持整体规划、分区开发、明确主体、协调推进;坚持新区开发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做到建设主体多元化、开发模式多样化,探索具有特色的新区建设“湛江模式”。
在规划方面,要体现前瞻性,突出超前设计理念,做到“三十年不落后、五十年不后悔”;要体现特色性,突出海洋元素,推行滨海次第建设,塑造优美城市天际线,凸显湛江“城在海滨、城海交融”的海湾城市特色;要体现开放性,新区重大规划都要充分听取专家意见并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真正做到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要体现权威性,保证规划符合海东新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严格按规划组织实施,切实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
刘小华说,建设海东新区必须抓重点、攻难点、出亮点。当务之急要抢抓机遇、快字当先,重点做好五方面工作:一是加快编制新区规划,规划要体现前瞻性、特色性、开放性、权威性;二是加快推进征地拆迁,制定科学合理工作时间表,做到文明征地、和谐拆迁;三是加快控制优质资源,开展全面普查,坚决打击各类违法抢建行为,全面清理违法、未经批准的租赁行为;四是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现代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完善新区公共服务功能;五是加快形成现代产业支撑,着力打造都市型产业集聚区、海洋产业示范基地、新兴制造业示范基地,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同时,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机制创新,加强督导检查,加强舆论宣传,确保新区建设快速推进。
合署办公体现“湛江速度”
从海湾大桥建成通车到省运会主场馆建设,从“打造湛江更加亮丽的城市新名片”的提出到建设海东新区设想方案的制定,海东新区的前期工作经历了一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接力赛”。
日前,省政府批准了湛江市提交的《湛江海东新区建设工作方案》(以下称《方案》),要求加快推进海东新区的规划建设。《方案》指出,湛江市和省有关部门要围绕国家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广东省进一步促进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战略部署,抓紧开展海东新区规划建设相关专项政策创新研究,重点推进城乡统筹、财税、土地、投融资、围填海等方面的政策创新。湛江市要切实担负起海东新区规划建设的主体责任,积极推进相关前期工作。
同时,要统筹全市改革发展大局,协调处理好海东新区与中心城区以及周边县(市)的关系,推进全市区域协调发展。
省直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湛江海东新区规划建设的指导。省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统筹协调,会同有关部门指导湛江海东新区发展规划编制、政策创新等工作;省编办要指导湛江海东新区做好管理体制创新和组织架构设置工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国土资源厅、环境保护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海洋渔业局、旅游局等部门要对相关工作和政策创新予以大力支持。
湛江市市长王中丙告诉笔者,湛江目前已进入产业项目开工建设数量最多、投资规模最大的大建设时期,亟需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承载力。建设海东新区必将辐射带动坡头区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幅度提升产业竞争力,助力坡头腾飞崛起,惠及坡头全区人民。
无论是建设南三岛滨海旅游示范区还是海东新区,湛江市委、市政府绝不会让坡头区“边缘化”。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海东新区建设期间,管委会与坡头区委、区政府合署办公。
这不仅有利于节约行政成本、加快建设速度、保持现有工作连续性,更重要的是让坡头区在建设海东新区过程中得到实惠,看到奔头,更好地激发坡头区广大干部群众建设海东新区、齐心干事创业的热情。
王中丙希望坡头区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群众勇敢地肩负起加快海东新区开发建设的历史重任,用实干的作风、敢干的勇气、巧干的智慧,坚持科学规划、认真研究政策,全力开发建设,把海东新区建成提升城市形象、彰显海湾城市魅力的新区。
奋勇经济区争当
中国-东盟合作示范区
奋勇经济区作为湛江五年崛起的重要增长极、中国-东盟合作示范区,一年来,重点发展新海洋、新能源、新电子、新材料、新医药等“五新”产业,迅速启动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截至目前,园区入园项目有12个,总投资额达25.48亿元,并有20个项目正在积极洽谈中,发展形势喜人,一个面向东盟的新兴产业集聚高地正在形成。
湛江奋勇高新区前身是始建于1952年的奋勇华侨农场,1997年改制为湛江华侨管理区,2011年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该区有多国的归侨聚集,与东盟各界联系密切,在土地、税收、人才、研发、投资置业等方面都有国家优惠政策扶持,建设东盟产业园优势明显。
2012年3月,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与广东省政府签订合作备忘录,确定在奋勇高新区建设东盟产业园,随后被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授予“中国-东盟经济开发区”,上升到国家经济建设战略。该市充分利用国家各项华侨优惠政策,打好“侨牌”、“东盟牌”、“科技牌”、“创新牌”和“效益牌”,努力把该区打造成为广东面向东盟合作的服务高地、投资宝地和华商福地。
截至目前,入园项目共12个,总投资额25.48亿元,预计年产值43.98亿元,年纳税2.85亿元。其中,已经动工建设项目8个,包括制药、食品、能源供应等,投资总额达10亿元,年产值10亿元;今年新入园项目4个,总投资额3.45亿元,预计年产值9.78亿元,年纳税0.65亿元。
正在洽谈的项目有20个,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钢结构和非标设备生产项目等7个项目。下一步,产业园将邀请深圳中金产业咨询有限公司做医药产业及招商引资策略研究,实行产业链招商,计划年内引进1-2家医药龙头企业,并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打造医药产业集群。
据了解,今年4月份,首届中国(广东)—东盟合作华商交流会在湛江成功举行,之后将永久落户该市,每两年举办一届。在本次华商交流会上,奋勇东盟产业园成功举办了揭牌仪式和投资环境推介会,签约生物制药、能源、水产品等项目意向15个,投资总额约14亿元人民币,预计年产值将达到30亿元。
目前,奋勇东盟产业园区正在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奋勇大道、奋勇二路、创业一路、创业二路等四条道路于4月份开工建设,总长5.2公里,投资1.68亿元,采取BT建设模式,按照“九通一平”标准,全面建设道路、地下管沟、路灯、绿化等配套设施,明年4月份建设完成。
同时,日处理2.5万吨的第一再生水厂项目进入了工程招标阶段,预计下半年动工建设、明年上半年可建成运行。此外,省国土资源厅今年增加园区1000亩建设用地规模,为第二轮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奠定了基础。
该区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成气候、十年大跨越”的发展规划,奋勇东盟产业园今年将基本完成启动期1200亩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基本建成首期5000亩综合发展产业园;到2017年,全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初步构建科学合理、特色鲜明、功能配套、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和产业体系;到2020年,园区综合经济实力、产业竞争力大幅度提升,成为常住人口10万人、流动人口20万人、工业产值500亿元的现代工业新城。
省运会主场馆
主体钢结构安装完成
近日,第14届省运会主场馆工程主体钢结构安装全部完成。自3月27日开始吊装以来,该市克服雷雨天气、高温酷暑的影响,提前储备充足的劳动力、物资及生产设备,投入人员622人,大小吊机62台,仅用74天就完成了主体安装,比原计划提前33天。下一步,该项目将全面进入屋面施工及内部装饰阶段,有望在2014年3月底前竣工。
第14届省运会体育主场馆是2015年广东省运会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总投资约22.5亿元,位于湛江市坡头区海东新区,建设用地864.51亩,总建筑面积18.47万平方米,绿地率30%。该项目由“一场三馆”及周边配套工程两部分组成,包括4万座主体育场、6000座体育馆、1000座综合球类馆、2000座游泳跳水馆,总用钢量为25136多吨,其中体育场用钢量15769吨。
该项目工程总量大,技术难度高,专业性强,自2011年11月29日动工建设以来,湛江市将其作为城市建设的头号工程,高度重视,全力以赴,扎实推进,确保工程按节点、高质量、零事故顺利开展。
该项目整体设计贯穿“飘带”主题,凸显了如海湾一般自然流畅的规划,体育场以“海之贝”为理念,以“海螺”为母体,建筑形体简洁、纯净。体育馆、综合球类馆、游泳跳水馆,三馆串联,形如三片白色的贝壳,自由散落于沙滩之上,体现了海湾城市特有的建筑风格,建成后将成湛江市新的地标性建筑。
构建“四个一线”
干部培养选拔链
近日,笔者从湛江市获悉,该市坚持把重点工作和基层一线作为干部锻炼成长的主战场,通过抓源头、抓培养、抓考评、抓使用,积极构建“四个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形成了“干部到一线锻炼、业绩在一线考评、用人从一线选拔、关爱在一线保障”的整体链条,取得了显著成效,被评为全省组织系统2012年度特色工作,在全省组织部长会议上予以表彰。
目前,湛江市873名县(市、区)和市直机关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中,有759人具有基层工作经历,占86.9%。2012年,全市提拔处级干部167名,有148人具有基层工作经历;各县(市、区)提拔干部572名,有396名干部来自基层一线,占69.2%。
构建“干部到一线锻炼”链,一线成练兵“点将台”。该市在干部培养过程中,注重择优选派、基层点将、定向考录,努力激活党政干部队伍“源头活水”。据统计,近三年,该市先后从市直单位选派了325名干部参加湛江钢铁等重点项目建设工作,选派1311名干部参加扶贫“双到”、招商引资、“三打两建”和信访维稳等中心工作。
2012年,该市从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挑选了优秀年轻干部462名分别派到省直机关、市直机关和基层一线进行双向挂职锻炼,挂职时间3个月到1年。2012年共招录乡镇公务员313名,其中招录当地应历届大学毕业生182名,招录选调生69名,招录来自基层一线的优秀村干部、大学生村官、乡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62名。
构建“业绩在一线考评”链,一线成建功“主阵地”。该市积极探索创新在重点工作和基层一线考察干部工作法,注重干部的日常考评、年度考核和专项考察。据介绍,该市通过平时不定期督查、座谈了解、民意调查、查阅“民情日记”、书面函询等途径,跟踪考察一线干部在完成重大任务、应对重大事件、带领群众奔康致富中的表现。
同时该市建立重点工作和基层一线干部考核专档,对一线干部实行“双评双考”(即考核工作业绩、考核思想作风,领导点评、群众测评),健全一线干部年度考核评价工作机制,将年度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激励约束的重要依据。
2012年,该市成立了由组工干部、纪检干部、两代表一委员及有关单位人事干部组成的大考察组,采取民主测评、个别谈话、征求意见、实地考察等形式,对参加重点项目建设、扶贫开发、“三打两建”工作的干部进行专项考察。
构建“用人从一线选拔”链,一线成用人“赛马场”。该市坚持“树理想、抓落实、打硬仗、出战果、用功臣”的用人导向,重视从重点工作和基层一线选拔干部,明确把基层干部占相应比例作为配班子的“硬杠子”,确保一线干部“上得来”。
2012年,该市专门面向全市乡镇党委书记公推遴选了6名优秀基层干部担任市直机关副处级领导职务。
近两年来,全市从符合规定条件的132名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大学生村官和乡镇站所负责人、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中选拔出乡镇领导班子成员78名;从参加重点项目建设一线工作的干部中提拔处级干部54名,提拔科级干部224人,一批长期在重点工作领域和基层一线默默无闻工作、做出实绩的优秀干部得到提拔重用。
构建“关爱在一线保障”链,一线成干部“蓄水池”。该市建立健全干部到基层工作的长远规划、落实措施和激励保障机制,出台了《关于从重点工作一线培养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实施办法(试行)》、《中共湛江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女干部和党外干部工作的意见》、《关于从县(市、区)公推遴选优秀基层干部担任市直单位副处级领导职务的实施办法》等文件,初步建立起基层干部选配、培养锻炼、考核评价、选拔使用等长效工作机制。
如制定了关爱基层干部政策,对连任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8年以上或连任乡镇(街道)党政正职10年以上、工作业绩突出的现职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经市委组织部考察报市委常委会研究同意,给予享受当地副处级工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