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着“中国玉器之乡”美名的广东省四会市作出了建设国家级珠宝玉石(翡翠)交易中心的战略部署,力争通过打造产业最顶级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产业整体档次,搭建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创新平台,将这一区域特色产业塑造成为国内、乃至全球的尖端品牌,进一步彰显区域品牌核心竞争力,实现县域经济新一轮大发展。
规模大 国内最大的翡翠加工基地
四会玉器产业历史文化悠久,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蓬勃发展,如今四会珠宝玉石(翡翠)产业处于全国行业的“龙头”地位。四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翡翠玉器加工销售集散地和全球最大的碧玉生产基地,并荣获“中国玉器之乡”、“中华翡翠加工基地”、“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等称号。
四会玉器产业具有规模大、品种全、链条长等特点,已形成集上游拍卖、采购、设计,中游制造创新、加工、鉴定,下游批发、展销、金融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链;挂件、摆件和饰件占全国市场的80%以上,并远销港澳台及东南亚、东欧等地区,年交易量超300亿元。
截至目前,四会拥有玉器加工厂4000多家,门店近万家,大型专业市场11家,其中毛料市场2家,年加工玉璞1万多吨,占缅甸翡翠原石70%。在四会,通过玉器创业“圆梦”的人员多达15万人,来自港澳台等全国20多个省份和地区,形成一支集工艺美术师、雕刻技师、销售人员于一体的产业链人才队伍。人才的汇聚加强了南、北两派玉雕技艺互相交流,强化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结合,开展“产学研”合作,不断提升产品设计研发、制造工艺水平,创造“高、精、尖”产品,引领市场潮流。
在翡翠产业的带动下,四会其他珠宝玉石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控制全球碧玉原材料的35%,碧玉年产值超1亿美元,产品占欧美市场份额的60%,白玉、玛瑙、碧玺、珍珠、水晶、红宝、蓝宝、绿松石、黄龙玉、葡萄石、鸡血石、岫玉、独山玉等也占有一定市场份额,年产值超5亿元。
管理好 制订玉器行业标准
四会玉器产业的蓬勃发展,与当地党委政府“筑巢引凤”、“蓄水养鱼”的战略密不可分。
在玉器产业萌芽和初步发展期,四会玉器加工仅以“家庭作坊”为单位,规模小,附加值低。为了规范玉器经营,四会党委政府适时在马田公园侧出资兴建了“玉器街”,引导玉器经营“散户”“入街”经营。玉器专业市场的形成,吸引了大批客商前来投资和交易,从而使四会玉器进入飞速发展时代。
近年来,四会每年举办玉器文化节,专门成立了珠宝玉石产业发展管理办公室,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科研经费支持产业研发,投资1000万元成立的省级珠宝玉石检测中心,目前正在引进国家级检测中心。
为了擦亮玉器的金字招牌,四会市积极推进玉器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推出了“分区管理”、“亮证经营”、“假一赔十”等多种诚信经营模式,着力打消玉器买家的消费顾虑,打击交易中的欺诈行为。
针对翡翠行业一直以来没有标准的状况,四会市积极探索建立标准体系,邀请省组织标准化方面的专家制定肇庆(四会)玉器行业企业信用基础标准、企业信用信息标准、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标准、玉器产品标准、玉器检测鉴定标准和企业经营服务规范等“五标准一规范”,以标准化为抓手,统一玉器产业技术门槛,规范经营服务,强化行业监管,促进玉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基础实 清末发展至今300年
四会玉器产业集聚演化可分为4个阶段:萌芽阶段(清末抗日战争胜利)、初步发展阶段(抗战胜利上世纪70年代)、蓬勃发展阶段(上世纪90年代),以及兴旺繁荣阶段(进入21世纪后)。
四会玉器业已有将近300年的发展历史,近半个世纪以来,不断发展壮大的四会玉器业逐渐成长为玉器产业,大致经历了萌芽、初步发展、蓬勃发展、兴旺繁荣四个阶段。
据悉,四会玉器生产加工萌芽于清末民初,当时不少宫廷的玉器匠人流落南方,有的在广州等地开设“家庭作坊”,经营玉器生意。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量技师为躲避战乱去了香港。解放后,一批四会籍的技师回来了,将玉器加工技术的“种子”播种在四会。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四会迳口镇出现了玉器生产组,向南方玉雕厂提供货源。随着能工巧匠人数的增多,出产质量上乘玉器的四会逐渐在省内打响名堂。到了上世纪80年代,玉器工厂转制,原企业工人在城区沙尾路一带开设玉器加工销售门店,自然而然形成“玉器街”,一批工人也开始单立门户做老板。此后,四会玉器加工厂、家庭作坊以惊人速度发展。福建、河南等地的技师慕名而来。这是四会现代玉器产业初步发展阶段。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四会玉器产业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引导下,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玉器街、天光墟、中国(四会)国际玉器城、翡翠城等玉器专业市场,形成相对集中的玉器商圈。
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近两年,四会玉器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如今,四会以成为广东最大的翡翠玉器批发市场和国内知名的玉器加工销售集散地,四会出产的挂件、摆件和饰件占全国市场的80%以上。
精神佳 开放兼容锐意创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四会的地缘因素决定了包容并蓄的人文精神。四会地名原本取“四方会集”之意,因此意味着开放、包容、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这是四会这座千年古邑不断发展的原生动力,也是四会玉器产业不断茁壮成长的重要原因。
四会本不产玉,玉石原料要从云南腾冲、缅甸采购。他山之石,四会成器。这个四会玉器产业的不朽传说,证实了四会包容并蓄的魅力。或许正因为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下成长,四会玉器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不断体现和深化“包容并蓄”的精神特质。譬如如今已达15万之众的玉器产业,其从业人口大体形成了四会人、河南人、福建人“三分天下”却又团结一体的格局。
四会玉器品种齐全,摆件、挂件、饰件、玩件一应俱全;题材丰富,十二生肖、如意、佛像、花鸟虫鱼和人物山水包罗万象。四会市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秘书长罗荣俭表示,四会玉器之所以品种齐全也离不开其包容并蓄的精神。“河南人深受历史文化熏陶,以宫廷题材见长,多为花鸟、山水和人物,形象大气、素雅;福建人雕工精湛,在雕刻工艺方面不断精益求精,近几年一些镂空雕法运用得十分娴熟。几派的融合形成了四会集百家之长的特有风格。”
广东四大玉器市场,广州重在零售,平洲特色在原料市场,揭阳走高端路线,而四会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采购、制造、销售一条龙市场模式,面对其他三大玉器市场的激烈竞争,四会玉器产业如何突围?“要立于不败之地,不能仅停留品种齐全、价格便宜的"白菜价"市场,而要走差异化路子,在产业中注入文化创意的因子,延长产业链条。”四会市有关负责人表示。
定位高 打造玉器“升级版”
相比江苏、浙江和山东,区域发展不平衡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短板,而各地区缺乏大产业、大项目的支撑是主要掣肘。
近几年,四会玉器产业在不断吸收外来工艺人的智慧和技艺的同时,推陈出新,锐意进取,实施“文化引领”战略,力促产业转型升级,体现在四会玉文化创意企业和玉(翡翠)文化博物馆的接二连三涌现。去年四会市柑桔玉器文化节前夕,四会市泰华玉文化产业创意园一期项目落成剪彩,标志四会玉器文化创意产业迈出坚实一步,是“文化引领”战略的又一举措。如今四会已基本形成以玉器加工为核心,加工制造、批发销售、创意展示为一体的玉器产业链条。
立足自身产业特色实际,四会市提出建设国家级珠宝玉石(翡翠)交易中心,立足广东,服务全国,面向海外,为客户提供包括原料供应、创意、生产(加工)、销售、鉴定、展示(会展)、金融服务等全面、高效、安全的交易服务。同时,进一步完善产业规划,建立与完善产业标准,出台相关产业扶持政策,搭建关键环节的重要创新平台,带动这一影响全国的行业转型升级,将自身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实现区域经济异军突起。四会正在规划建设“中国珠宝玉石现代产业城”,力争到2020年翡翠珠宝玉石年产值达3000亿元,打造成为“世界翡翠珠宝玉石之都”。
国家级珠宝玉石(翡翠)交易中心的建设,将有助于四会玉器产业完善上游原料采购这一环节,届时四会玉器产业完整的产业链将打造完整。当前,围绕建设成为融入珠三角、连接大西南的枢纽门户城市的战略目标,肇庆市大力实施“两区引领两化”战略,加大力度推进重大平台建设,加快建设枢纽门户城市;加快形成辐射带动粤西乃至大西南发展的强大引擎,充分发挥辐射功能作用。建设国家级珠宝玉石(翡翠)交易中心,将有力促进肇庆旅游业、物流业、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拉近肇庆与广州、佛山等珠三角城市的差距有着重要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