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策导向到企业意愿,无不认为当前的光伏行业需要一轮轰轰烈烈的兼并重组;一些资本高手也看到了光伏产业“危”、“机”并存的现状,一批针对光伏产业的秃鹫基金呼之欲出。然而,令资本方和实业方都颇为头疼的是,从一开始就给光伏产业种下祸根的地方政府,现在似乎仍不打算将光伏产业还给市场。
据一位研究光伏产业的投行人士介绍,我国先后有31个省宣布优先扶持光伏产业,300多个城市积极发展光伏产业,100多个城市建设了光伏产业园。“举国建光伏”的形势将光伏产能推向高位,而国内市场迟迟未能开启。在连续遭遇欧美“双反”的情况下,国内光伏组件价格以每季度10%-15%的幅度下跌。业内,大到无锡尚德、江西赛维,小到诸多不知名的光伏制造商,一片哀鸿。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曙光指出,拯救光伏产业,要让市场的归市场,各地政府应借这次光伏劫难重新审视政府之手与市场间的合理界线。
然而,在这场光伏产业的劫难中,地方政府的身影从未退出,政府救市多管齐下。据了解,有的地方政府主动为企业变更土地性质,从工业用地变为商业用地,企业可以先用变更后的土地进行抵押,融得资金后再补交变更价款,以此为企业盘活资产。
至于减免税费、财政补贴,已是司空见惯。更有甚者,地方政府还介入主导企业的兼并重组,以在地方建电站的审批为“令牌”,要求投资方收购当地的光伏困难户。
一些尚存实力的光伏企业自建电站,依靠延伸产业链实现产能的内部消化,是在行业寒冬中自我救赎,这些企业自身未必就高枕无忧,如果应地方政府的要求并购一些情况更差的企业,恐怕再无能力对这些包袱进行整合。
张曙光认为,光伏行业最重要的事情是市场化并购,“有一批企业要淘汰,该死的死,不然,活下来的也活不好。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得光伏产业安全顺利地度过这个严冬。”
一位资深的券商新能源行业分析师在给光伏产业“号脉”时也表示,光伏行业未来还将继续增长,并逐渐走出低谷,但前提是有一批公司在这轮洗牌中退出市场。
事实上,将光伏产业的并购重组交给市场,会有更多的资金乐于进入这一领域来淘金。与地方政府的“绑架式”并购不同,市场化并购主体,尤其是一些秃鹫基金,往往更关注被并购企业的基本状况。他们希望通过资金和管理的输入,为处于低谷的企业注入活力。“首先是判断行业是否还有前景,是否还有生命力;其次是拟投资的企业是否有亮点。”一位并购基金的负责人如是介绍并购标的选择原则。
“被并购的企业最好有一定的技术储备,如果完全是淘汰的技术,这样的企业只能让它死掉。”上述人士表示。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国内多晶硅生产技术普遍落后,生产成本高企,50多家多晶硅制造厂中,开工的不足10家。而同时,多晶硅的进口量逐年上升,国内产量却在下降,这显示出我国多晶硅行业的竞争能力非常低。
对价也是秃鹫基金关注的重点。在一些投资人士看来,目前是光伏产业投资的最佳时机,低迷时期进行投资能够降低成本,同时也对后续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投资方也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因此,在对价谈判上,往往会需要一定的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