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发布《广东省培育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指出,到202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约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30%,将形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新能源产业集群。记者对行动计划亮点进行了梳理。
现状:2019年全省新能源产业营收约4100亿
近年来,广东省积极推动新能源开发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目前,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实现规模化应用,核电装机规模、天然气储备能力全国领先,海上风电进入快速发展通道。
截至2019年底,全省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5153万千瓦(其中核电装机1614万千瓦,气电装机2250万千瓦,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1289万千瓦),较“十二五”末增长93%,非化石能源消费约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29%;建成天然气主干管网2200公里,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站4座,充电站约2350座,充电桩约12万个,加氢站34座;2019年全省新能源产业营业收入约4100亿元。
产业技术水平正在加快提升。风力发电机组、逆变器、高效太阳能电池和集热器、氢燃料电池电堆等研发制造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氢能利用、储能技术、充电桩和智能电网建设位居全国前列,自主品牌“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天然气水合物连创试采纪录。
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在核电、海上风电、太阳能、氢能产业方面产生一批优势特色企业,形成骨干企业带动、重大项目支撑、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的态势。
目标:新能源产业营业收入达到7300亿元
行动计划要求,到202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约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30%,形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到2025年,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约10250万千瓦,天然气供应能力超过700亿立方米,制氢规模约8万吨,氢燃料电池约500万千瓦,储能规模约200万千瓦;全省新能源产业营业收入达到7300亿元,新能源产业增加值达到1800亿元,推动广东成为国内新能源示范区、产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区。
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到2025年,初步建成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智能电网体系;储能初步实现规模化发展,天然气主干管网实现互联互通,建成天然气主干管网2780公里,进口LNG接收站储气能力达到534万方(液态);建成充电站约3600座,充电桩约17万个,加氢站约300座,基本建成适应珠三角需求、辐射周边的充电、加氢设施体系。
八大工程助力产业集群
行动计划部属八大重点工程,大力发展先进核能、海上风电、太阳能等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氢能、储能、智慧能源等新兴产业,建设沿海新能源产业带和省内差异布局的产业集聚区,助推能源清洁低碳化转型。
一是海上风电领跑工程。争取国家支持建设专属经济区近海深水区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争取2025年前海上风电项目实现平价上网,到2025年底累计投产海上风电约1500万千瓦。
二是先进核能推进工程。坚持有序开发核电,推动惠州太平岭在建核电工程建成投产,开工建设汕尾陆丰、湛江廉江等地核电项目约1200万千瓦。
三是天然气发展利用提升工程。积极落实国家油气体制改革,促进广东形成上游资源多渠道供应、中间管网统一高效集输、下游销售市场充分竞争的全省天然气市场体系。推动建立广东天然气交易中心,完善全省天然气市场运行机制和监管体系。
四是天然气水合物商业化开采加速工程。大力推进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先导试验区建设,加快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深海科技创新中心基地建设,初步建成世界领先的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技术及装备的工程化开发平台。支持成立涵盖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储运、服务等环节为一体的工程公司。
五是太阳能产业壮大工程。推进千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平价上网项目建设,拓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大力推广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应用。
六是氢能产业链培育工程。聚焦氢能核心技术研发和先进设备制造,加快培育从氢气制储、加运、燃料电池电堆、关键零部件和动力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利用低温氢燃料电池产业区域先发优势,形成广州-深圳-佛山-环大湾区核心区车用燃料电池产业集群。
七是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加快全省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推进生物天然气开发,推动实施珠三角大型餐厨垃圾制气-有机肥多联产示范项目、农村种养基地生物天然气和循环农业示范工程,支持生物天然气并入城镇燃气管网。
八是智能电网和先进储能应用工程。依托广州、深圳、珠海等产业平台和研究中心,重点发展智能电网基础装备、电力专用芯片、智能传感、电力机器人、输变配工程集成、储能及智慧能源系统等产业。(陈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