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的国内首座油氢合建站——中石化佛山樟坑站,每天下午前来加油的氢燃料电池物流车络绎不绝,工作人员熟练地为车辆加氢,大约五分钟左右,一辆物流车就可以加满离开。
从场景应用到整车企业、燃料电池电堆及动力模块生产厂商到上游储氢企业,一条相对完整的氢能产业在广东已经渐渐兴起。
当下,氢能产业已经成为了各个省份,乃至全球各个国家都在追逐的产业风口。《广东省培育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中更是提出,氢能产业链培育工程是未来五年发展的“重中之重”。而面对激烈的竞争,起了个大早的广东,氢能产业如何实现持续领先?
南方日报记者 刘倩 郭小戈
见习记者 周美霖
一座合建站
交通成为氢能应用主力场景
“目前运营状况来看,日均氢能供应量可以达到600公斤,主要客户是周边30多个公交及物流运输单位,每天能加100辆车左右。”樟坑油氢合建站站长黄嘉恩介绍。
中石化本身也是布局氢能产业最积极的能源央企之一。由于其坐拥国内数量最多的加油站,依托遍布全国的网络,试水油氢合建站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大型充电站和加氢站的用地问题。该公司年内还将在佛山、云浮建成3座油氢合建站。
清华大学教授朱德权指出,氢能利用有三个应用链条,第一个是交通应用链,第二个是分布式能源应用链,第三个是工业原料和碳捕集链,这将构成氢能的产业生态。“在中国,交通应用链将成为主力,因为氢能产业链将首先在商用车上应用,尤其货运物流车,中国将成为交通应用链的世界领导者。”朱德权说。
而交通领域作为当下国内氢能应用的主力场景,无论是氢站建设标准还是氢气检测标准,都是氢能应用领域“卡脖子”的核心环节,牵住这个“牛鼻子”,对未来氢能产业规模化建设意义重大。
刚刚公布的《广东省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要在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布局建设约300座加氢站,其中重点支持油、氢、气、电一体化综合能源补给站建设,鼓励利用现有加油(气)站改扩建加氢站。
此外,去年广东石油还在首座油氢合建站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国内首个加氢站、油氢合建站建设企业标准。目前正在筹建国内首个商业运营、具有国家资质认证的氢气检测分析实验室,可以承担氢气质量全痕量分析,从质量把控上取得了话语权。
一块燃料电池
自主核心技术突破是关键
在位于广州黄埔的鸿基创能一楼展厅,摆放着一张看上去平平无奇的黑色“纸”。这就是膜电极,是氢燃料电池的核心组件。在鸿基创能总经理邹渝泉看来,核心零部件的竞争至关重要,“在保证产业完整的基础上适当纵深,就好比传统燃油汽车,虽然发动机已经实现国产化,但部分核心零部件仍要依托国外技术”。鸿基创能成为国内首家实现氢燃料电池膜电极产业化的企业,填补了中国高能量密度膜电极制造的空白。
氢能产业要快速发展,离不开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和产业化。《广东省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要支持氢燃料电池技术研发创新。瞄准世界先进水平,组织编制氢燃料电池汽车、氢能技术创新路线图,制定近、中、远期技术创新目标。力争在2020年开发出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力争2022年实现首批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示范运行。
在10月18日,国鸿氢能发布了鸿芯GI电堆产品、鸿途G系列燃料电池系统两款产品,其中鸿芯GI电堆面向战略合作伙伴定价1999元/kW,率先进入“1时代”。同时,国鸿氢能将以系统平台合作共赢的商业模式,打通氢能产业链上下游,推进产业升级。
国鸿氢能总经理陈晓敏表示,公司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建立自己的技术和创新平台,来搭建自主创新体系和自主燃料电池系统业务平台。“先进技术是买不来的,引进只是我们发展的第一步。从零部件的国产化,到核心材料的100%自主可控,国鸿始终还是坚持自主创新,追求突破与超越。”
一列有轨电车
产业链初见雏形
“叮……”发车铃声响起,高明氢能源有轨电车载着旅客,沿着荷富路上的轨道缓缓而行。
就在去年底,世界首条商业运营氢能源有轨电车在佛山市高明区上线运行。该有轨电车是由位于高明的佛山中车四方轨道车辆有限公司制造。以中车四方为代表,在整个佛山,目前已建成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等三大氢能产业基地,汇聚了超过90家涉氢企业和科创平台,构建起国内最完善的氢能产业链;建成并运营加氢站15座,氢能基础设施建设领跑全国;开通氢能源公交线路28条,投运氢燃料电池汽车近1400辆,氢能终端应用推广规模全国最大。
还有多个城市也在抢滩氢能源这片“蓝海”:东莞2016年就提出筹建国际氢能产业城,启动100亿元氢产业发展基金;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2017年发起设立总规模30亿元的氢能基金;佛山、云浮通过创新性的产业对口帮扶模式,各自打造了相对完整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正不断吸引整车企业落户;就在今年7月,《广州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0)》发布,正式提出打造“一核、一枢纽、三基地”的产业布局,瞄准建设大湾区氢能产业中心、网络枢纽和氢能交易中心的战略定位。
“广东省目前的氢能源产业布局全面,起步快、发展快,要在本省份内合理规划产业空间布局,各市区承接优势产业既能充分推动本省氢能产业发展,更能在未来几年内避免氢能产业过剩带来的资源浪费。”华南师范大学研究员江丰指出,广东应当巩固氢能城市群建设,利用城市特点承接优势产业规划;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氢能技术成果转化。
■智库观察
新能源产业发展不能“一窝蜂”
在上个月举行的2020氢能产业发展创新峰会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常务副秘书长刘小诗说:“氢能产业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
毫无疑问,氢能作为一种二次能源,是推动传统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理想能源,发展氢能已经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趋势,美国、欧盟和日本等都将发展氢能产业作为国家能源战略。
在国内,在顶层设计和鼓励以城市群为引领、强化燃料电池产业链的政策指引下,各地方政府也都发布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在这场产业发展峰会上,今年将成为中国氢能产业大规模发展的元年成为共识。
但此前,光伏、风电能新能源发展的经验也告诉我们,氢能产业发展需要一个合理务实的规划设计和标准,需明确方向,防止产业发展盲目性。
目前我国已经有30多个地方发布氢能或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支持政策或规划,规划投资总规模达万亿以上,涌现了多个“氢谷”“氢都”“氢能小镇”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各地方规划2020年和2025年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推广总量为2万辆和15万辆,加氢站建设目标为200座和650座,远超行业规划目标。
相较之下,广东发展氢能产业应结合自己目前的发展状况,立足当前实际,不急不躁,稳中求进,因地制宜,科学制定氢能“制造,运输,储存,应用”的发展战略,统筹兼顾,尤其是在氢能应用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吸取西方经验,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激励措施。同时也要结合省内能源应用现状,平衡油、气、氢、电综合能源供给体系的建设,形成科学、完善的能源发展布局。
■行动指南
日前,《广东省培育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已正式发布,对未来5年广东产业集群发展在顶层设计上做了明确规划:
1.到2025年,广东省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约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30%,形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2.在产业规模方面,到2025年,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约10250万千瓦,新能源产业营业收入达到7300亿元,新能源产业增加值达到1800亿元。
3.在创新能力方面,建成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
4.在基础设施方面,到2025年,储能初步实现规模化发展;天然气主干管网实现互联互通;基本建成适应珠三角需求、辐射周边的充电、加氢设施体系。
5.在产业协同方面,建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新能源装备和产品研发制造基地,资源配置和产业协同更加高效。
6.提出未来5年的两大“重中之重”:“海上风电领跑工程”和“氢能产业链培育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