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若要跻身国际一流湾区,哪些方面需要优先考虑?国际直接投资将有哪些新趋势?哪些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广东能否借助大湾区的赋能完成产业升级,成为服务产业的“领头羊”?伴随着以上问题,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在大粤财经新闻采访中,围绕大湾区发展重点,结合大湾区的定位,再次为投资者们挖掘了大湾区投资发展的新机遇。
人文财经观察家、中国商业文明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秦朔朋友圈创始人秦朔
大湾区建设需合理精细化管理和实现边际效益最大化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实施两年有余(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然而,若要跻身国际一流湾区,秦朔强调,“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要关注能否实现边际效益最大化。”一个地方究竟要建成一个什么样的经济体?或者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模式?这个过程必须要顺应很多客观规律最终才能成功。因此,他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只是政府、企业或者市场一厢情愿,而必须是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结合才真正能做成。同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不能光搞口号式的行为。”他提到城市交通规划的例子,表示资源的利用不能只凭借主观判断,这是大湾区建设过程中要改善的方面,“事实上,对经济资源最好的利用方式,是要连接那些资源聚集度比较高的地方,让资源通过交通管网流动到一些相对成本要素比较低的地方。(这些方面)我们现在有时候未必做得很好。大湾区在有些方面有好的愿景,但是合理化和精细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
从全球价值链角度看,秦朔肯定了大湾区得天独厚的优势,指出它把金融服务、知识创新、科技产业化与优质制造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相结合,具有很强的实力。但是,也有一些地方陷入“小富即安”,也存在着一些产业很难进一步自我超越的情况,对此,秦朔回想起以往调研的经历:“我们有一些本身比较富庶的地方,往往会有路径依赖。有些地方的村级工业园过去很发达,但我去调研的时候,看到很多村级工业园其实都已不怎么利用,纯粹变成了出租物业,甚至有些地方的产业园已经倒闭了,没有什么产出,但是又动不了。为什么?因为当年一签签了几十年,你现在要把它收回来,成本就会非常高昂。”
大湾区如何进一步从全球意义上在关键核心产业中进一步突破?秦朔给出了他的思考:“大湾区有一些地方需要更加开放。一方面,本土自然主义的民营经济非常宝贵,但也要注意结合外来的创新力量,包括引进外资和其他地方的人才,让他们在大湾区有归属感,这样才不会陷入到以前的那种单一模式里,才有超越的可能。”
大湾区进入2.0时代,产业发展需致力于创新驱动、品牌升级
当前全球不确定性仍然突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如何依托自身优势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谋求新发展的问题?
秦朔的核心观点是,“创新、求进,从财富驱动到价值创造”。他认为,未来15-20年创新的方向是,所有产业都要往提升核心能力、高品质、高精尖的方向走,“以前中国制造的特征是规模很大甚至过剩,拼命打价格战,未来必须在芯片、关键设备、核心基础零部件、新材料、新消费等方向寻求高质量发展。”
提及大湾区企业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秦朔指出,“总体上,中国企业的挑战是相似的,在高精尖、在底层核心技术、在软实力、在品牌这些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要挖掘。”着眼于大湾区产业的未来,秦朔认为,“过去是加工主导经济,应该慢慢走向加工与品牌并重的经济,并且打造出一批自身品牌。不仅仅是让这些品牌畅销在中国市场,而且也能让它们走向全世界。”总体而言,创新驱动、品牌升级是未来的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大湾区建设中,广东是最具潜力先行地
过去的四十多年,广东主要发展以出口导向和招商引资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广东有非常强的外向型经济优势,更接近国际市场,更能借助国际的游戏规则和国际市场来带动发展。
据《21世纪经济报道》,广东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在2020年超过11万亿元,年均增长6%,总量连续32年位居全国第一。其中一二三产业比重调整为4.3:39.2:56.5,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分别达56.1%、31.1%,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64.7%。金融业增加值近1万亿元。广东省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是全国的制造业大省,大湾区涵盖了广东省制造业最发达的区域,拥有不可限量的发展空间。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探索国际直接投资的新趋势,秦朔也认可广东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的国际资本还是会青睐于广东,因为整个大湾区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广东不但具有供应链和配套完整性的优势,而且有成本和出口优势。“
未来的外资会有各种类型,比如市场导向型的产业投资主要是研发生产需要服务本地市场,这种投资主要是满足本地市场需求,因此,秦朔认为,“从一个总的发展方向来讲,由于生产型资本对于成本毕竟比较敏感,所以未来除了要引入生产型资本,也要加大力度引进服务型资本(金融服务、物流服务、信息服务和法律服务等)以及全球性资本,使广东成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
充分发挥毗邻港澳以及靠近南海等优势地理位置,广东正通过打通品牌、生产、加工、物料供应等产业链多个环节,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生产和与数据对接。秦朔提到了佛山的优势,指出“它的经济形态更加内源化,更加注重内部市场的培养和挖掘,值得学习。”同时,秦朔再次强调要利用好广东的出口优势,“广东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产能非常丰裕,而单单靠中国国内的市场是消化不了的,未来要广东的把产能、内需和出口更好的结合在一起。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品牌升级是未来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责编:wythoma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