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午后,顺德区北滘镇碧江村。一座大楼被罗汉松、黑松、三角梅等绿色植物有序“包围”,在阳光下相当吸引眼球。这是碧桂园总部大楼一期工程,计划于下个月投入使用。
而在一百多公里之外的清远英德市,顺德正整体输出管理、产业、资本、品牌和人缘等优势资源,与当地政府合作共建经济合作区,36平方公里的黄土地正在紧锣密鼓推进建设。
对内实施总部战略,对外建设经济合作区,正成为顺德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新选择。
顺德区区长黄喜忠说,总部经济作为重要战略,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区域分工等方面有着积极的调整作用,其集聚起来的市场、资本、人才等力量,将成为顺德产业转型和城市升级的重要动力。而佛山市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梁维东说,经济合作区将探索区域合作新机制,引导区内产业有序转移升级,实现两地共同发展、互利共赢。
产业转型必须以制造业为根
“顺德和东莞都是广东制造的两个典型,离开这两个地方,广东就很难称得上是‘世界工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客座教授杨建伟说。
改革开放以来,顺德依靠“三来一补”起家,培育了家电、家具等八大支柱产业,2012年工业总产值已超过5000亿元。但近年来,随着要素成本的上升,制造业外迁的趋势不断增强。而当顺德提出“城市升级引领转型发展”战略后,不少观点都认为城市发展后,二产一定会被三产所取代。
但实际上,即使是新加坡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该国从来都没有忽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并坚持把制造业作为城市发展的根基,大力支持和培育制造业发展。
新加坡贸工部东南亚司副司长纪华胜说,虽然服务业的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但该国一定要确保制造业占GDP的比重维持在四分之一左右,以保持产业之间的协调。目前,新加坡许多工业都居世界先进水平,是全球最大的岸外石油钻塔供应者,第三大照相机制造中心,机舱厨房设备及计算机硬盘驱动器的产量占到全球市场的1/3。
“新加坡的经验已经很好解答了顺德要不要继续发展制造业的问题。”梁维东说,制造业是顺德的根和魂,要坚定不移地把制造业做强做大,如果没有制造业作为微笑曲线的底部,就不能有微笑曲线的两端,只有制造业不断优化和发展,才能为第三产业的繁荣提供基础。
在当下的顺德产业结构中,三产相比二产还显得很单薄,经济的总体能量仍没有释放出来,因此要针对这种情况,在以制造业为根为魂的原则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让一二三产业形成一个良性、科学,互补互利的循环体系,推动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
建新型合作区助力企业“走出去”
实际上,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新加坡政府很早就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作为一个岛国城市,在土地、资源和市场始终有限的情况下,将自身融入世界经济特别是地区经济,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此,新加坡实施了扩大腹地战略,把七小时飞行范围内的国家和地区,视为通商及经济发展腹地,这使得该国从与临近的泰国、马来西亚等东盟诸国组成的一个5亿人口的区域市场,外延至澳洲、中国和印度在内的28亿人口的市场。
杨建伟说,在这个过程中,新加坡也不断与多个政府合作,共建新型工业园区,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亚洲邻国,而新加坡本土则集中发展高附加值的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在中国,苏州工业园、天津生态城、广州知识城都是中新合作的项目。
与珠三角很多地方一样,顺德在历经三十年工业高速发展之后,也开始面临着土地资源匮乏、环境承载压力加大、发展空间受限等难题。而区内企业普遍发展态势良好,有产业布局与扩张的需求,但企业在“走出去”中经常因产业配套、人力资源和政务环境等问题而遭遇“水土不服”。
对此,顺德区主要领导从新加坡和长三角地区的发展经验获得启发,从而再一次打破常规,创新区域合作模式,与清远英德市签署区域经济合作协议,选址清远华侨产业(英红)园,共建两德产业经济合作区,由顺德全面负责开发、建设、招商、运营和管理,力图通过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共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整个园区计划投资300亿元,从2011年开始首期建设,将重点承接装备制造、家用电器、电子信息等顺德传统优势产业转移,到2015年开发面积达2万亩,园区工业总产值将达350亿元,GDP达100亿元。
历经一年多建设,两德经济合作区已经展示了良好发展态势。今年上半年,经济合作区已有万家乐厨卫科技产业园、红岛实业英德生产基地等20家企业入驻合作区,投资额达54亿元,预计实现地方财政收入7075万元。其中不少项目可在年底竣工投产。
“未来如果这个园能走出成功,对多方都是共赢的话,我们将会考虑顺德未来的布局,去开辟第二个、第三个这样的园区,到时政府将只作为股东,引入社会财团去参与园区一级开发。我们也会利用第一个园区成功的品牌,去吸引更多跟产业链相关的企业,而不仅仅是顺德企业。”梁维东如是展望。
发展楼宇经济建中国民企总部基地
在企业不断向外寻求生产力布局的同时,顺德内部也面临着产业空心化的担忧。
“新加坡当年转型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杨建伟说,该国政府作出了一个重大决策,将新加坡作为一个全面的商业中心推向国际市场,鼓励跨国公司在新加坡从事生产以外的工作,并由经济发展局开始积极吸引金融、教育、生活、医药、IT和软件等领域的国际性服务公司。
“当美国通用汽车在中国、印度、印尼设厂生产汽车与零件,新加坡能够扮演什么角色?”杨建伟说,新加坡把自身的发展同亚洲发展密切地关联,在全球化网络中找到了成为跨国公司分区管理总部的定位。
1986年,新加坡趁势推出了总部计划,到2006年,重量级企业总部已经达到415家,2010年这一数据已达到500家。同时这种总部功能正从商界向其他领域扩展,如国际刑警大厦、国际仲裁中心、联合国公共服务环球卓越中心开始落户新加坡。
深圳也是如此。位于深南大道的招商银行大厦,是一座占地面积不过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不足12万平方米的商务楼宇。然而在2011年时,这幢大楼产生的税收就高达73.7亿元,相当于内地一个中等城市全年的总税收。当年福田纳税超过亿元的楼宇达63栋
随着信息不断畅通、交通不断便利,及企业成本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研发、销售和公司总部等“头脑”设在大都市中心区的“楼宇”中,把生产场地放在相对偏远的区域,形成以楼宇为中心的“总部式”经营与管理模式。
“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顺德区有关负责人说,从2008年开始,顺德实施了总部经济发展战略,通过政策引导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扎根发展,扶持以产出大、能耗低、层次高、管理水平强为特色的总部大楼建设,探索一条产业空间向楼上布局、产业层次向高端转型的“双提升”之路。
截至目前,顺德已认定包括美的在内28家总部企业,这些企业对顺德税收的贡献率达到了68%,并形成一批在行业内具有优势地位的总部企业集群,美的总部大楼在2010年落成,顺德首个中小企业总部大楼日美光电怡和中心已投入使用,联塑、格兰仕、周大福、万辉等顺企正抓紧规划和建设总部基地。
随着企业总部聚集的效应日益凸显,从去年开始,顺德也适时调整总部经济发展思路,,通过打造总部经济集聚区,把总部集聚区规划建设与优化产业布局、城市空间布局有机结合起来,使总部集聚区成为顺德区产业转型和城市升级的重要载体,以谋求产业转型、城市升级双赢。
目前,顺德总部经济已明确分两步走策略,用8年时间,打造以内聚型为主、外延型为辅的“中国民营企业总部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