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切换
新闻
透视广东制造业500强:民企占比超七成,新型工业化锻造产业更强韧性
2023
12/11
15:47

近日,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广东省制造业协会、广东省发展和改革研究院联合发布了2023年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榜单。

梳理榜单,可以看到上榜企业分布于全国31个制造业行业中的24个行业,其中民营企业“生力军”作用凸显,较去年增加16家,占企业总数超过七成。华为、比亚迪等为代表的企业以科技创新“催化”新兴产业动能,见证了广东从“制造”到“智造”的蝶变。

同时,可以看到珠三角区域对500强企业的虹吸效应较强,占据榜单467座席位,且大多分布在创新驱动型城市,如深圳以133家企业上榜位列第一。但也可看到,500强企业区域分布不平衡现象仍存,粤东、粤北、粤西区域上榜企业之和不及珠三角的十分之一。

制造业是广东深厚的“家当”,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利器”。暨南大学投资咨询(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教授刘金山表示,广东制造走向广东“智造”有很大的机遇,一是要在需求端多元化开拓市场,建立全产业链的综合服务平台;二是进行全球全国分布式云生产,通过“上云”“上链”等形式进行分布式的智能化生产;三是培育新型智能化产业工人队伍,以着力提升复杂产品的设计制造和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广东制造走向“智造”的水平。

新动能推动制造业加快跃升

根据榜单,从城市分布看,深圳以133家企业上榜位列第一,佛山以70家的上榜企业数量位列第二,广州则以68家的上榜企业数量位列第三,紧随其后的是东莞55家、珠海49家、江门39家。不仅如此,深圳也是500强企业增量最多的城市,较去年增加62家。

作为“中国工业第一城”,深圳“一马当先”荣登榜首,背后有其扎实的工业基础和强大的科创能力做后盾。

当前,深圳以建设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为引领,加快构建强大的制造能力、创造能力、要素保障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完善的生态系统。

数据显示,2022年深圳制造业占GDP比重超过3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全部工业增加值均居全国城市首位;截至今年7月,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52家,这些企业大部分属于制造业企业,在制造业的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多个重要领域各显其能。

以在上榜的深圳企业中排名第三的工业富联为例,该公司抓住AI产业发展机遇,加快产业升级转型,今年前三季度,该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14%,此外,还打造了6座世界级“灯塔工厂”、12座“绿色工厂”、超30座“智慧工厂”,为电子、汽车、机械加工等制造业行业持续赋能。

不过,不可忽视的是,尽管佛山、广州、东莞、珠海的企业上榜数量仍在第一梯队,但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珠海减少30家、佛山减少20家、东莞减少17家、广州减少7家,可见这些城市在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方面仍不可松懈。

对此,刘金山表示,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在于东莞、珠海、佛山等地的土地开发强度较强,城市产业空间相对紧张,在珠三角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其他城市的制造业生产能力在逐步提升。

“这也反映出当前制造业发展的两个趋势,即制造业的服务化和数字化,相应地产生了‘云制造’,意味着珠三角中心城市的产业链可以通过‘云制造’拓展到其他城市,从总体上看,这反映出广东制造业的服务化和数字化转型取得成效。”刘金山表示。

日前,广东省召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大会,再次强调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广东新型工业化不断推向前进。

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指引,各地市以不同的制造业发展特点全力推动制造业从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向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加速跃升。有如广州在全国首创为规上工业企业提供“四化”改造“诊断+治疗”的新模式,力争3年培育50个高水平“四化”平台;佛山集聚了从减速机、伺服电机、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到本地制造、系统集成与应用的完备产业链;东莞则从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大装置大平台聚焦先进制造业发展。

此外,从榜单的区域分布看,珠三角区域上榜企业数量最多,达到467家,粤东、粤北、粤西地区分别为16家、15家和2家,总数不及珠三角区域的十分之一。其中,珠三角区域的企业平均营收为117.9亿元,远远高于粤东(26.1亿元)、粤北(33.5亿元)、粤西(4.7亿元)地区。可见,珠三角对企业的虹吸效应较强,区域分布不均衡的情况仍然明显。

对此,广东提出支持粤东粤西粤北12个地市和珠三角3个地市各打造一个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汕头、湛江、茂名、清远市主平台纳入省重点支持建设的主平台,以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目前,粤东西北12市正集中优质资源,以新一轮珠三角产业有序转移为契机,加大招商引资、产业培育,探索以“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生产+服务”等合作形式,加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产业链,各地迸发产业集聚发展的强劲动能。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的榜单中,粤东地区入选企业较上一年增加10家。这受益于在“融湾”进程中,粤东地区积极在珠三角建立反向研发飞地,借助珠三角人才及研发资源,服务粤东企业创新发展。有如汕尾、潮州、汕头、河源市在深圳等地成立了研发飞地,打通研发资源流向粤东的通道。

民营企业“生力军”功能凸显

从行业分布来梳理入榜企业可发现,500强企业分布于24个行业,占全国31个制造业行业的77.4%,总营收达5.6万亿元,较2022年增加1.2%。可以看出,广东制造业行业门类齐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制造业“脊梁”依旧坚挺。

事实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引领。从入选榜单的企业看,有研发费用投入的有484家,占比96.8%,有专利授权的企业数为476家,占比95.2%。

以华为公司为例,2022年,华为研发费用支出约1615亿元,占全年收入的25.1%。近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了9773亿元。目前,华为的5G专利量已是全球第一。

不仅如此,加快新兴产业动能提速,也是制造业企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的新途径。例如肇庆上榜的四家企业中,就有两家是与肇庆高新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密切相关,再次展现新能源这一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

此外,榜单中的制造业企业“含绿量”也成为发展新动能。500强企业中,2023年新入选工信部绿色制造名单的企业有9家,累计达74家,绿色设计产品入选数量累计达371种。

上榜的广东万事泰集团有限公司是云浮的本土企业,生产了全球首款获得德国莱茵TüV绿色产品认证的不锈钢厨具。该集团不仅通过技术改造和设备自动化智能化升级,广泛应用可循环利用材料,还帮助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开展绿色节能改造,构建起绿色低碳制造的支撑体系。

从榜单上的企业性质看,民营企业再次凸显了“生力军”的强大功能。在500强企业中,民营企业数较去年增加了16家,共计372家,占企业总数的74.4%;在前100强企业中,民营企业数仍超过半数为62家。

这也再次证明了广东民营经济的活跃度,作为全国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广东全省登记在册民营企业(含个体工商户)1665万户,居全国首位。

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上,广东此前就推出“中小企业26条”和“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5条”。地方也紧随其后,如广州、深圳、佛山三地结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分别出台与中央“民营经济31条”一脉相承的政策文件。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在企业数量上,民营企业占榜单“大头”,但从企业平均营收看,国有企业的平均营业收入规模(206亿元)排第一,大幅领先于民营企业(106.3亿元)和外资企业(101.6亿元)。

与此同时,上榜企业的营业收入、净利润“二八效应”显著。营收超100亿元的企业有58家,营收合计达4.71万亿元,占500强营收总额的84.1%;前100强净利润总额为2504.63亿元,占总净利润的87.4%。

对此,刘金山表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有所差异,在内外部因素的叠加影响下,民营企业从成本到市场都会更容易受冲击。

“在当下,民营企业单打独斗的抗风险能力是不充足的。作为我国制造和科技中心以及创新高地,广东是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程度最深的省份,中小企业要充分与大企业实现链接,既要分工出效率,也要安全谋生存,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抗风险的韧性。”刘金山说。(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 吴佳楠)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