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日前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批复》,原则同意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据介绍,珠江—西江流域上接云贵、纵贯两广,被称为连接西部和华南地区的“黄金水道”。此前,广东省已经明确将广州、佛山、肇庆、云浮4市纳入规划范围。
在经济增速放慢的背景下,珠江—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广东的经济“稳增长”将产生不可小看的动力。我国南方地区从此将形成由长江、珠江两大国家级战略全覆盖的新的区域发展格局。而广东作为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的经济大省,更将得益于这个“经济带”的建设。
今年以来,由国家协调建立跨省经济带频频出现大动作。4月份,国务院在重庆召开11省区负责人座谈会,研究建设长江经济带。与此同时,有关京津冀一体化的构想也很热闹。在这种情况下,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出现可以说是搭上了发展的“顺风船”。
但是,对于这种由政府一手规划的“经济带”到底能发挥多少作用,却不能抱太乐观的态度。一个“经济带”的形成,需要经过漫长的发展,除了经济因素,还有社会和人文的因素起着联结作用。以长江经济带来说,长江作为一条贯穿我国东西的黄金水道,对中国经济的支撑已绵延了千百年历史,因此,长江经济带的建立只是顺势而为。即便如此,长江的上下游省份之间,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市场资源更多地集中于长江下游地带。而长江上游地区能够凭借的优势无非是独特的自然资源,但在航空和铁路运输已高度发达的当下,水道对于人员和物资交流的作用正在减退。
至于京津冀一体化,它更多地是由天津、河北分担首都北京过于集中的行政职能所带来的人口压力,并可能分享从北京分流出来的市场资源。但随着政府职能的转换,这方面的红利只可能越来越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主要是由政府来推动,政府出规划,政府投项目,政府指派银行提供金融支持,这保证了经济运行的高效率。但其弊端也日益清楚地显示出来,当政府包揽一切的时候,市场的活力就被遏制住了。经济增长率虽然很高,但可持续性却不高,更重要的是民众难以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红利。
“经济带”的宏伟蓝图虽然好看,但将它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其间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其中必不可少的便是政府要给经济运行松绑。因此,对于政府来说,最为根本的还是积极推进简政放权,通过收缩自己“乱摸市场的手”来让市场活力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