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切换
新闻
乳源:不拼GDP,着重改善民生
2013
03/09
09:17

乳源瑶族自治县位于粤北山区,地处南岭腹地,是世界过山瑶的发祥地。境内山多地少,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集石灰岩山区、瑶寨深山区、革命老区于一体,属广东省内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乳源虽然开发较早,但由于大部分居民居住在崇山峻岭之中,各种制约因素导致乳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长期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

然而,近十余年来,尤其是“十一五”以来,乳源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05年至2010年五年间,全县地方生产总值从16.95亿元增长到40.59亿元,翻了一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1.15亿元到突破3亿元,增长近三倍;农民人均收入从3039元增长到5170元,增长70%。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力进入全省山区县(市)十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国120个民族自治县(旗)中,从原来的排名第69名跃升到第28名,“十一五”期间,是乳源建县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广东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宗委主任陈绿平评价说:“乳源县委、县政府带领21万瑶汉人民团结奋进、艰苦创业,实现了经济社会大发展,各项事业大推进,形成了科学发展的‘乳源模式’。”

乳源发展不拼GDP,而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为民众谋取幸福为出发点,“乳源模式”是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协调发展的模式,是以人为本、扶贫攻坚、共同富裕的模式,是民族团结、共同进步、和谐发展的模式,它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今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乳源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上专门批示:“乳源的经验值得总结,努力值得肯定。”

记者通过连日来的走访,发现乳源县近年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出三大亮点……

乳源名片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全国绿化模范县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县

全国民族体育先进集体

全国绿色食品示范县

中国绿色名县

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

中国果菜无公害科技示范县

中国农村水电之乡

中国金融生态县

中国最佳民族生态旅游名县

中国瑶绣之乡

中国观赏石之乡

广东省林业生态县

广东省旅游强县

广东省双拥模范县

广东省卫生城镇

广东省文明县城

亮点一: 扶贫“双到”

“特殊县情”致贫困

乳源是广东贫困面最大县之一,现有102个村委会,集体经济年纯收入不到3万元的贫困村委就有68个,全县21万总人口中有贫困人口3.8万,而且绝大部分村庄分布在崇山峻岭之中,是广东省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和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又是石灰岩山区、革命老区、欠发达地区,这决定了其“特殊的县情”,所以一直以来,如何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成为乳源“最大的政治”。

乳源大桥镇曾被称作广东的“西伯利亚”,属于高寒石灰岩山区,土地贫瘠。但记者见到,这里的一座座山头都种上了经济作物,一幢幢造型别致的农舍掩映在青山绿树之中,纵横交错的硬底化乡村道路穿梭于村前屋后。“过去,村子前后全是荒山秃岭,住的是泥砖屋,缺水少地,十年九旱,下雨水汪汪,雨停水跑光”,土生土长的大桥镇农民马文春说,村民们曾陆续种过玉米、花生、黄豆等农作物,但由于这一带都是土层浅薄的石花地,产量不理想,收入很低。

曾有社会经济学家考察石灰岩地区后下结论说,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这里的人们将无法摆脱贫穷。

“一户一法”助脱贫

“双到”,是这里的扶贫干部讲得最多的一个词。“双到”,是指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乳源县委书记梁健告诉记者,“双到”工作的模式,就是“培育新产业,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农村”,在措施上,就是统筹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基层党建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产业发展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异地移民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全面提升贫困人口素质与扶贫开发相结合。

“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我们在扶贫脱贫工作中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明确适合各镇各村自身条件的发展路子。”梁健对记者说。为此,乳源对县内的九个镇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根据各镇各村的资源、气候、环境等特点,制定出不同的规划,做到宜电发电、宜茶种茶、宜菜种菜、宜游兴游、宜养则养,实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高寒石灰岩山区,依据气候、温差、海拔等环境条件发展生态农业;平原丘陵地区,生产笋干、薯干、香菇、茶叶等农特产品;深山瑶区,则大做瑶族风情文章,发展集瑶绣、瑶歌、瑶舞等为一体的旅游产业。实现扶贫资源的最有效利用,进而取得最大的效果。“为每一村、每一户规划脱贫蓝图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定要结合自身的现实条件,要做到与‘人、山、地’的结合。半水半田的自然条件,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地缘因素,还有贫困人口特别是瑶族同胞的自身素质等,都是要仔细考虑的问题。”梁健说。

“两种模式”结硕果

“再恶劣的环境也应有适宜生长的作物”,大桥镇大坪村人不气馁,率先试种黄烟,结果获得成功。现在,大桥镇各村庄种树的种树,种菜的种菜,种黄烟的种黄烟,原本光秃秃的山头绿了起来。找准了发展的方向,大桥镇的村民们的钱袋子也随之鼓了起来。大坪村委会主任对记者说:“原来村民穷得连买米的钱都不足,如今,全村种植黄烟1700亩,每年产值180万元,创造了石花地上‘长黄金’的奇迹。”在红云村,种菜“种出小别墅”的故事已传为美谈。“大桥镇的变化,正是乳源全县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缩影。”梁健说。

仅仅有了扶贫脱贫的思路和发展方向并不够,还得找到具有可行性的方案,将蓝图变为现实。为此,乳源出现了“支部+协会”和“公司+基地+农户”两种实施模式。前一种模式,将党的政治优势和协会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后一种模式,将企业经营优势、农民土地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强强联合。由此,农民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不高,传统行政区划观念制约,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封闭等问题迎刃而解。镇政府负责确定产业发展方向,为企业和农户牵线搭桥;企业负责投入资金和技术,开拓市场,提供管理和服务;村委和党员则贯穿于整个生产环节,在村民对发展拿不定主意时候就起带头作用;扶贫的直接对象和受益人贫困群众则只需参与其中,用自己的劳动换取收获。

摘除“穷帽”现奇迹

记者了解到,必背镇养猪营销协会、大布镇荷兰豆产业协会、东坪镇方武村种姜协会等六个农村专业协会和乳城镇高盛蔬菜有限公司基地、一六镇四季绿蔬菜有限公司基地、大桥镇(深圳)嘉农蔬菜基地等13个基地有效整合了优势产业资源,逐渐形成了区域化、专业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让更多群众得到了实惠。

乳源县委一位干部总结“双到”工作的几种模式,归纳为产业扶贫、观念扶贫、移民扶贫、党建扶贫、智力扶贫、旅游扶贫、金融扶贫、外力扶贫。正是这些灵活的措施,创造了“乳源模式”,并使它卓有成效。

据悉,乳源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已引起中央、省市有关领导的重视和关注,在不到半年时间里,汪洋书记、黄华华省长先后两次到乳源考察“双到”工作,并肯定了乳源产业扶贫、党建扶贫、观念扶贫、移民扶贫等创新“双到”工作的形式。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在乳源调研后认为,乳源的实践体现了扶真贫,真扶贫,一些经验做法在全国层面上有推广意义。

记者在乳源听当地干部说得最为自豪的一句话就是:到今年年底,乳源的3.8万贫困人口将脱贫,这标志着乳源贫困人口都将摘除“穷帽”,并实现稳定脱贫。

这是一个奇迹。

亮点二: 两个“共同”

瑶汉团结求发展

在“乳源名片”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是其中最为闪亮的一张,乳源曾先后三次获国务院颁授此荣誉。21万瑶汉人民携手并肩走出了一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乳源路径(简称为“两个共同”)。

乳源瑶族自治县县长邓建华在县长任上九年,这位瑶胞汉子谈经济先谈团结。他说,少数民族地区首先要团结,团结奋斗才能有凝聚力,才能有生产力。乳源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这一切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党帮我们建房、修路、拉电、通水,我们感激党,永远跟党走,这就是我们瑶族同胞发自内心的话。因为感激所以团结,团结之后大家就齐心大干”。邓建华说:“我为什么称呼‘汉族书记’呢?因为他既是我的书记又是我的‘汉族大哥’,就是这么一个尊称。”邓建华用最朴实的语言阐述着“两个共同”的内涵和意义。

种种事例见交融

在乳源采访,记者可以找到许多瑶汉团结一心共同发展的事例。其实,在这里,瑶汉已然交融。去年11月20日晚,第十一届中国瑶族盘王节在乳源开幕,乳源史上最大盛宴千人长桌宴在乳源民族实验学校举行,会场气氛乐也融融,“领导的高度重视,各部门鼎力配合,筹备办高效运转、精心策划,尤其是县委书记梁健始终奋战在工作一线。”谈及此事,邓建华颇多感慨:“我们的汉族老大哥都对我们瑶族的节日、瑶族的文化这么重视,我们自己更要努力啊!”

在乳源县城外两公里,有一条从数十公里远的东坪镇散坑村迁过来的东莞市“双到”瑶族新村,先期乔迁过来的25户瑶胞已经入住带有民族风情又颇具现代感的两层高楼房。村头第一间的瑶胞赵天香今年51岁,他搞了一个小卖部,拿出自家种的黄瓜招待记者一行。“没迁来之前住在山上,房子是低矮破旧的泥砖房,现在东莞资助的房子是两层共183平方米的红砖混凝土房子。”谈及前后的变化,赵天香颇为感慨。他说,建新房子他们每户人家仅出了3.5万元,而实际造价需12万元,除地板砖是自己掏钱铺的外,其他都不需要自己出钱了,“过去住在山上,村里不通车,往返县城一趟要走二三十公里的山路”。赵天香感到幸福的还不仅仅是有了新房子,他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搬出山后孩子们都能到县城找工做了,“晚上下班之后都能回家住,孙儿上学的问题也解决了,这在以前是根本难以想象的”。赵天香说,在山上住的时候主要靠卖杉木维持家计,全家人一年下来仅能有1.5万元左右的收入,如今,儿女们的收入加起来一个月就有5000多元,加上他开的小卖部,一年下来估计有7万元左右的收入。

公共服务为民生

据悉,这样的“瑶山新村”不止一个,生存条件最恶劣、群众反映最强烈的18个偏远村庄成了生态移民的目标,已经乔迁新居。在这里,让我们真切地见到了瑶汉人民真诚的携手发展和扶持相帮。

乳源模式,就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谋取民众幸福为出发点的,突出的就是“以社会公共服务为中心”,强调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就更要解决瑶胞的实际困难。于是,斥资4000多万元建设的乳源民族实验学校拔地而起,向全县各乡镇四至九年级的瑶胞学生敞开大门。此外,还加大力气改善民生,有线电视覆盖率达93.6%,新增解决6万人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的供水工程,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69.6公里,开通农村客运线路10条……正是这些民生政策,让乳源的瑶汉兄弟团结一心,共同经历和应对了包括2008年百年一遇的冰灾等一系列困难局面。2009年,乳源第三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亮点三: 抓好“双转移”

招商选资保青山

上世纪90年代初以前,乳源的工业可谓极其薄弱。大规模的招商引资,特别是京珠高速开到了家门口,使乳源的经济发展发生了巨变。2002年,全县第二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农业,戴了多少年的“农业大县”帽子终于摘掉了。此后,乳源工业一路高歌,并在全省率先发起产业转移运动,吸引受土地等因素制约的珠三角高新技术企业到乳源发展,培育了一批成长性较好的企业,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韶关市唯一一家县域上市公司———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早在1998年便从东莞转移到乳源。这是一家以铝加工、生物制药、文化旅游三大产业为主导,2010年产值达126亿元的企业群。东阳光之于乳源经济发展别具意义,全县税收近半来自这一企业,围绕东阳光还形成了一个良性发展的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以“龙头”大厂带动全县工业的起步与腾飞。可以看看这些数字:2010年,乳源县又引进项目44个,总投资15.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790万美元,比2005年增长70%,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82.99亿元,比2005年增长124%。

不过,乳源吸引外资并非“照单全收”,而是招商选资。“有些地方经济是发展起来了,但是付出的代价太大,环境污染了。反观乳源这几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不误”。邓建华说,乳源在招商引资的门槛上下工夫,把关把得好,引进的都是对环境污染小、能耗低的新型工业化企业,既实现了金山银山,又保住了绿水青山。整个工业布局以高端、环保、技术密集型为主,不建劳动密集型工厂。

生态立县显胆识

从乳源的发展战略就可以看出这一点:过去是“工业立县、农业稳县、旅游旺县、科教兴县”,如今被升格为“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旅游旺县、科教兴县”。梁健说:“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选择。”“工业立县”到“生态立县”的转变,虽仅两字之差,却彰显了执政思路、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的重大突破。“生态立县”更注重的是和谐发展,一种更人性化的设计,更符合生态发展区的定位,这也意味着要舍弃一时的利益。这样的嬗变,必须依靠巨大的前瞻性思维和胆识引领。

“十一五”以来,乳源立足生态发展区的功能定位,抓住实施“双转移”战略的有利时机,大力建设和培育特色产业园,把做大做强高新材料、铝箔加工、生物制药、绿色食品加工、生态旅游等五大产业集群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攻方向。

在劳动力“双转移”中,乳源早就有了“以培训促进就业,以就业带动培训”的工作思路,几年来先后开展“农村百万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创业培训”、“农民工提升技能培训”、“春风送暖”、“农村贫困家庭智力扶贫”等一系列的活动,每年培训农村青年3000多名,转移就业3500名,今年与去年又转移了6000多人。在“转移经济”战场,有8000多名掌握专业技能的农民在家门口变身产业工人,有了稳定的收入,其中不乏瑶族兄弟的身影。

“双到”八种模式

●产业扶贫

乳源把产业扶贫作为落实“双到”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因地制宜,宜果则果、宜林则林。乳源有21个专业合作社,将近20个国家认证的绿色品牌。农村有主导产业,农民有致富本领。可谓“一村一品”、“一乡一品”。

●党建带扶贫

把党建与扶贫工作有机结合,是乳源扶贫开发的一大亮点,即在扶贫开发的同时,把基层党的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以党建促扶贫,以扶贫促党建,把党的基层组织和干部,打造成永不退伍的扶贫队伍。

●观念扶贫

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很容易产生“等靠要”的思想,乳源把改变贫困户落后思想观念作为扶贫开发的切入点,使贫困户从甘于落后到不甘于落后,从“等靠要”到不等不靠不要,从政府要脱贫到自己要脱贫,形成自力更生、自主创业、勤劳致富的良好局面。

●外力扶贫

抓住全省扶贫开发“双到”的机遇,借助外力挂扶的良机,利用扶贫物资全面开展产业工程、农房改造工程、水利工程、公路工程等项目建设,解决贫困人口生产、生活上的困难,改变贫困人口的落后面貌。

●迁移扶贫

石灰岩山区的贫困户和瑶寨,均居住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崇山峻岭之中,耕地少、水源少,交通闭塞。政府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出发,加大力度把这些人口整体搬迁、异地安置到县内丘陵和平原地区,从根本上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

●智力扶贫

乳源一直把培训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作为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关键。而在教育方面更是舍得大手笔投入,因为“扶贫先扶智”,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有学上、上好学,是扶贫的根本出路。

●旅游扶贫

在乳源的深山瑶区,利用瑶族风情浓厚的优势,发展集瑶绣、瑶歌、瑶舞等于一体的旅游产业,已经初现规模和成效。主政者对大力发展旅游业的立足点更多地是着眼于“旅游富民”的考量。

●金融扶贫

金融扶贫就像扶贫工作上的血液。培育新产业、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农村如果没有金融的支持就会寸步难行。为此,乳源一直在探索和推进包括农村小额贷款在内的金融扶贫工作,如实施“百万贴息工程”,撬动农信社扶贫贷款1000多万元。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