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这里是一个荒芜的渔港;如今,这里是一片沸腾的土地。
2009年,这里的人均GDP达到13.9万元,比珠三角平均水平高出5万多元;国地两税收入174.5亿元,占惠州全市的半壁江山;石化区项目投资强度每平方公里超过75亿元。
她坐落在“半城山色半城湖”的惠州市南部,面朝南海,毗邻深圳、香港,北望广州,自然风光优美,位置得天独厚。
她就是镶嵌在南海北岸的璀璨明珠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1年,省政府批准设立大亚湾规划区。1993年,国务院批准成立惠州大亚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以来,在广东省委、省政府和惠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大亚湾区历届区委、管委会领导班子的共同努力,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如今,石化产业在大亚湾区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凸显,一座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正在崛起。
GDP五年增长近五倍
对于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来说,经济发展最重要。“十一五”期间,大亚湾“以龙头带产业,以产业定格局”部署工业战略,淘汰了钢铁、塑胶等落后产业,先后建成并投产了以中海壳牌、中海炼油两大龙头项目为主的石化产业,以比亚迪、光弘科技为主的电子产业。这两大支柱产业交相辉映,工业总产值增长不断提速,经济总量不断攀升。
今年,预计全区可实现工业总产值1250亿元,比2005年增长17倍,其中石化工业总产值可达到1000亿元。全区GDP可实现330亿元,是2005年的5倍。2006年-2010年,全区石化产业可实现工业总产值2285亿元,电子产业可实现工业总产值530.5亿元,GDP可累计实现970亿元,年平均增速为38.2%。
“十一五”期间,大亚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效果明显,工业一跃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预计今年全年,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98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28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0.5:86.9:12.6,其中工业比重为75.3%。与2005年比,产业调整效果明显,工业比重从34.8%调整为84.2%。
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快速发展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长期以来,大亚湾坚持实施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先后引进中海壳牌和中海炼油两个龙头项目,龙头带动作用效果显著。
2006年,我国投资额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中海壳牌联合化工厂投产,当年大亚湾石化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76亿元,接下来的两年更是大幅度攀升,分别达到280亿元和314亿元。
2009年6月,中海油惠州炼油项目在大亚湾投产,这一“巨无霸”石化项目的进驻,使大亚湾区石化产业如虎添翼。2009年,石化区实现工业总产值532亿元,预计2010年该区石化工业总产值可达到1000亿元,占广东省石化工业总产值的16%。
在大项目的强势带动下,一大批中下游和精细化工项目随之而来,石化区项目投资强度每平方公里已经超过75亿元。龙头项目的全面启动,对加快石化区的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产生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MMA、裂解汽油加工、苯酚丙酮等石化中下游项目相继落户,热塑性弹性体、合成橡胶、表面活性剂等项目已明确投资者,PS、PTA、AA&AE、MEK、BDO、PVC等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洽谈中。目前,已落户石化区的世界500强或行业领先企业有中石化、中海油系统、神华能源股份、日本三菱丽阳公司、普利司通公司、台湾李长荣公司、彩虹精化等,大亚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初具雏形。
适时扩区瞄准世界水平
截至2010年10月,石化区已落户项目共计56宗,其中石化项目38宗,公用工程项目18宗。其中建成投产项目31宗,在建项目9宗,筹建项目16宗,在谈项目11宗,项目投资金额总计超过1400亿元人民币,石化区“炼化一体化”产业格局已初步形成。
随着大项目的进驻和石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原有石化区规模已不能满足发展需要。为适应产业发展,为建设世界级石油化工基地奠定基础,开发区将石化区规划总面积由27.8平方公里扩大到65平方公里。
据惠州市委常委、大亚湾区委书记许光介绍,未来十几年,大亚湾石化区将建设成为以中海油、中海壳牌等大型骨干企业为依托,以大炼油、大乙烯为龙头,以石化深加工和精细化工高端石化产品为主线,重点发展芳烃下游系列产品、石化深加工系列产品、化工新材料及橡塑加工产品和专用精细化学品的世界级高端石化产业基地。预计到2015年,石化区炼油规模将达到2200万吨/年,乙烯规模将达到200万吨/年,石化产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人民币。到2020年,炼油将达到4000万吨/年,乙烯300万吨/年,石化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届时,大亚湾石化区将建设成“基础设施完善、服务环境优良、管理体制先进,具有国际竞争力,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产业集中度为标志,以绿色环保为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型、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世界级大型石化工业园区。
安全保障网络基本构建完成
石化产业是高危行业,建好安全保障网十分必要。
日前,大亚湾投资1200万元建成的惠州大亚湾区石化工业应急响应指挥中心启动。该应急响应指挥中心以整合资源为途径,通过电信光缆将石化区内企业、环保部门及大亚湾管委会与指挥中心汇接,而指挥中心又与惠州市、大亚湾区应急响应中心对接,全面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联动处置、辅助决策等各项功能,实现石化区和惠州港油气库区这两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区域的联动监控,使指挥首长能够及时下达命令,有效调集各种应急资源,全面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将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此前,大亚湾还投入巨资,组建了石化区治安综合执法大队、石化区消防特勤中队,以及中海壳牌、中海炼油、华德、普利司通等4个企业消防队,建设了石化区环境自动监测站、惠州港油气库区视频监控中心等。
许光表示,大亚湾区石化工业应急响应指挥中心的启动,标志着石化区的安全保障网已经基本构建完成。
生态保持经济与环境双赢
要金山银山,更要青山绿水。发展石油化工产业的同时,如何保持蓝天白云、清澈海水,成为大亚湾发展石化产业的另一个考验。
2007年10月22日,全省首个石化区大气特征因子监测系统在大亚湾石化区建成运作。该监测系统可全天候自动监测石化区SO2
、H2S等42种气体,有效监控周边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并进行环境空气预警。2009年,又建成了空气质量LED显示屏,可随时显示空气中的二氧化硫、苯、甲苯、苯乙烯等石化特征因子浓度,为市民及时了解、监督石化区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提供便利,为大亚湾石化区环保工作提供优质的监测基础。
许光说,石化产业是大亚湾区经济发展的重点,也是大亚湾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十一五”期间,大亚湾区环境保护工作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守循环经济、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抓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环境执法,努力保护大亚湾生态环境,实现了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目标。
近年来,大亚湾区以石化工业园区为重点,全面加强石化区环境监管,着重提升石化工业园区的环境管理水平,加强企业环境监管,在招商引资上严把环保准入关,先后否决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
180多个,涉及投资额近13亿元。
监测结果显示,大亚湾区环境空气中
SO2年均值为0.012-0.016mg/L,NO2年均值为0.014-0.020mg/L,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为0.038-0.044mg/L,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满足国家二级标准。近岸海域水质达二类水质标准,水质优良。
鼎力打造“三区两基地”
大亚湾区在“十二五”期间鼎力打造的“三区两基地”,指的是高技术创新产业区、滨海旅游休闲产业区和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以及世界级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和粤东港口物流产业基地。
“十一五”期间,大亚湾区在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取得快速发展。在即将送走“十一五”的时候,大亚湾区将迎来新的五年、新的挑战。“十二五”期间,大亚湾要有更好、更快的发展,科学规划是前提。
日前,惠州市委常委、大亚湾区委书记许光接受笔者访谈,畅谈大亚湾区“十二五”规划思路。
许光说,大亚湾是惠州市落实《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积极培育惠州临港基础产业,建设石化产业基地”的主战区,是实现惠州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引擎和动力。我们将围绕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紧密结合大亚湾区实际,坚持科学发展思路,鼎力打造大亚湾“三区两基地”。
“三区两基地”指的是,“十二五”期间,大亚湾区将鼎力打造高技术创新产业区、滨海旅游休闲产业区、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这“三区”,以及世界级石油化工产业基地、粤东港口物流产业基地这“两基地”。在发展石化产业的同时,推动汽车、电子、物流、旅游等多产业齐头并进,力争在惠州市建设“五大基地”和珠三角未来改革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要点一力争2015年石化总产值超1500亿元
石化产业是大亚湾区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的主心骨。“十二五”期间,大亚湾的首要任务是以石化区“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全力推进世界级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建设,力争到2015年,炼油达到2200万吨/年,乙烯200万吨/年,石化产业总产值超过1500亿元。到2020年,建成世界先进水平的特大型生态石化产业基地。
要点二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港口物流基地
惠州港是华南地区不可多得的天然良港,属国家一类口岸。目前,已建成大小码头泊位共25个,2009年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4500万吨。
随着大亚湾区的石化产业不断发展,以惠州港为核心的物流产业也不断壮大,大亚湾与香港、深圳的港口逐渐组成了华南地区大型主枢纽港群,成为地区性重要的物流配送中心、珠三角最大的油气化工储运基地。
“十二五”期间,大亚湾将以惠州港、石化区为依托,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的港口物流产业基地,力争到2015年,港口吞吐能力超过1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超过200万标箱。
要点三不断延伸高技术产业链条
1999年,东风本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被省科技厅批准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大亚湾区首家高新技术企业。此后,比亚迪、中海能发、三鑫玻璃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先后进驻大亚湾区,大亚湾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近年来,大亚湾区不断调整升级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全面开展科技创新产业园建设和政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十二五”期间,大亚湾将继续积极打造高技术创新产业区,大力推进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及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力争成为惠州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广东省汽车及零部件重要生产区。
要点四打造滨海风情旅游区
阳光、沙滩、海浪;出海捕鱼、品尝生猛海鲜、听渔歌唱晚……大亚湾拥有发展滨海旅游的天然条件。近年来,大亚湾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渔家风情、滨海度假、海岛游受到省内外广大游客的喜爱。
“十二五”期间,大亚湾将创新发展滨海旅游休闲产业区,以海洋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品牌、工业和文化旅游特色品牌、森林养生度假旅游品牌等三大品牌,和霞涌沿海旅游组团、石化区工业旅游组团、森林生态旅游组团、渔家风情旅游组团、海岛旅游组团等五大组团为主要载体,全力打造“休闲惠州·风情大亚湾”的旅游整体新形象,积极构建大亚湾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力争到2015年,全区接待游客总量达到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5亿元左右。
要点五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基本形成
在大亚湾区城区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经济难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低下,农村基础设施较差等问题依然存在。
近年来,大亚湾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抓手,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狠抓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有效促进全区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2010年,该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9000元,增长17.8%。
“十二五”期间,大亚湾区将大力推进城乡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水平,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质量,构建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力争到2012年,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基本公共服务惠及城乡居民,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基本形成。到2020年,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新格局全面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一体化。
高新产值将占规模以上总产值84%
近日,笔者走访位于大亚湾响水河的比亚迪有限公司。该公司负责人说,目前国内还没有太多铁电池的研发,惠州比亚迪走在了国内前列。“与锂电池相比,铁电池具有高容量、高安全性、低成本和绿色环保的特点。这里生产的铁电池完全是我们自主开发的”。
“十一五”以来,大亚湾全力推进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快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全面开展科技创新产业园建设和政产学研合作,与中山大学等省内7所高校签订了产学研合作框架协议,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了“大亚湾制造”向“大亚湾创造”转变,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今年1-10月,大亚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875.1亿元,增长47.7%。预计今年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将达到1050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4%。
数说大亚湾
2010年,预计大亚湾区可实现工业总产值1250亿元,比2005年增长17倍。GDP可实现330亿元,是2005年的5倍。
截至2010年10月,石化区已落户项目共计56宗,其中石化项目38宗,公用工程项目18宗,在谈项目11宗,项目投资金额总计超过1400亿元人民币。
2010年10月12日,投资1200万元的惠州大亚湾区石化工业应急响应指挥中心启动,标志着石化区安全保障网基本构建完成。
2007年10月22日,全省首个石化区大气特征因子监测系统在大亚湾石化区建成运作。监测结果显示,大亚湾区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满足国家二级标准,近岸海域水质达二类水质标准,水质优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