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切换
新闻
梅州市对外贸易与经济合作局
2013
03/10
14:38

梅州市隶属中国广东省,1988年设立。东部与福建省交界,南部与广东省潮州市、揭阳市、汕尾市毗邻,西部与广东省河源市接壤,北部与江西省相连。梅州是中国著名的四乡——“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客家之乡”,同时还享有“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客家菜之乡,单丛茶之乡”美称,梅州同时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自驾游最佳目的地、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中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广东首个宜居城乡示范城市。

交通梅州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区内交通四通八达。到2008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1544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2公里,一级公路22公里,二级公路1816.89公里,三级公路和等级路8848.6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75.66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和公路密度均居全省山区市前列。梅揭、梅河、天汕、环城高速城东-扶大-三角段、兴畲等高速公路全线相继建成通车,使梅州山区融入了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快车道,由梅州至深圳只需3个多小时,至广州只需4个多小时。

公路方面,梅揭、梅河、天汕高速城东-广福段、环城高速城东-城北-扶大-江南段、兴畲高速公路等全线相继建成通车,使梅州融入珠三角的经济快车道,由梅州至广州、深圳只需3-3.5个小时。同时,梅龙(梅州-龙岩)高速(梅大高速及其东延线·)已开工建设;梅赣(梅州-江西赣州)、梅漳(梅州-福建漳州)高速公路已获国家立项即将开工建设。五华华阳-梅县畲江,环城高速三角-城东段,梅平(梅州-平远)正在争取获得广东省的立项。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居全省山区市前列。全市基本实现市到县1小时交通圈、县到镇通三级以上水泥路、行政村村址基本实现通水泥路、300人以上自然村的交通状况得到极大改善。梅州市2006-2030年公路网规划通过市政府审批。梅州被列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

航运方面,航道建设和管理维护、港口码头建设也得到重视和加强,梅江、汀江航道整治工程全面推进,韩江干流三河坝以下航道整治工作立项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

铁路方面,继广梅汕铁路(广州-梅州-汕头)和梅坎铁路(梅州-福建坎市)建成通车并开通了货运和客运后,杭广铁路梅州段(梅州-杭州)、梅瑞(梅州-瑞金)高速铁路也已通过了预可行性研究报告,这有助于推动梅州加快连接海西经济区和珠三角、长三角两大经济圈。目前,广东省城际轨道项目梅州-惠州高速铁路被提上议事日程,争取在2012-2013年内动工建设。

航空方面,境内有可起降波音737飞机的梅县机场,目前正在进行扩建。扩建后将开通至国内40多个城市的航班,包括梅州-高雄的直航包机,预计2012年底建成通航。

十二五经济建设

2011年,全市各级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突出“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这一核心和围绕“三年大提速、五年上台阶、十年大跨越”的发展目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全市经济发展提速增效,“十二五”开局良好。

一、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据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733.18亿元,同比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7.97亿元,同比增长5.9%,拉动GDP增长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307.58亿元,同比增长20.4%,拉动GDP增长8.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247.44亿元,同比增长18.9%,拉动GDP增长6.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77.63亿元,同比增长12.6%,拉动GDP增长4.9个百分点。

随着我市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全市第二、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分别从2005年的41.1%和35.8%,上升到2011年的41.9%和37.9%,比重分别比2005年上升了0.8个百分点和2.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已由2005年的23.1:41.1:35.8,调整至2011年的20.2:41.9:37.9,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显著提高,经济结构趋向合理。

2、农业平稳较快发展。2011年,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特色精致高效农业逐步成为主导农业向纵深发展的新的动力。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不断增加,使近年我市农业持续在较高的速度发展。据快报统计,2011年农业增加值147.97亿元,增长5.9%,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9个百分点。

3、工业主导作用明显。据初步统计,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0.86亿元,同比增长21.1%,增速由比去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在总计中,轻工业同比增长18.8%,重工业同比增长22.0%,大中型工业同比增长15.2%。六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157.08亿元,同比增长19.1%。

工业效益提高。1-11月,规模以上工业效益上升,利税总额增加。据统计,全市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数为247.16%,比去年同期上升21.9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8.8个百分点;亏损企业58家, 企业亏损额3.21亿元;累计利税总额50.86亿元,同比增长16.0%,其中累计利润总额29.21亿元,同比增长10.3%。

2011年全市主要工业产品增长。其中,卷烟产量171.1亿支,同比增长4.4%;水泥产量1348.3万吨,同比增长6.2%;发电量127.7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2%。

4、投资拉力强劲。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8.57亿元,同比增长36.2%,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8.6个百分点,在五个山区市中排名第一。其中,城镇投资完成175.85亿元,同比增长36.9%,农村投资完成22.72亿元,同比增长31.0%。

5、消费保持旺盛。201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2.79亿元,同比增长18.3%。其中城镇消费市场266.47亿元,同比增长18.4%;乡村消费市场106.32亿元,增长18.0%。批发、零售贸易业344.35亿元,增长18.3%;住宿和餐饮业28.44亿元,同比增长18.9%。房地产交易市场仍较活跃,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0.8%和46.3%。

6、财政收入增长较快。2011年全市一般预算财政收入46.89亿元,同比增长26.4%,增速排全省第9位。实现财政总收入150.07亿元,增长31.1%,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5.7个百分点。从分地区看,各县(市、区)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均超过18%,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的有平远、梅县和丰顺,分别增长50.3%、41.0%和26.9%。全市一般预算财政支出153.71亿元,同比增长30.6%。

7、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据抽样调查统计,2011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61元,同比增长13.8%(未扣除价格因素,下同);1-9月农村居民现金收入6229元,同比增长19.7%,受益于各项惠农政策,扶贫开发力度加大、农产品价格提高和农民进城务工的影响,预计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8、贸易出口和利用外资平稳增长。2011年我市贸易出口总额10.94亿美元,同比增长15.1%。实际利用外资完成1.02亿美元,同比增长13.7%。

9、物价高位回落。2011年1-12月我市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4.8%,同比上涨4.8%,涨幅比1-9月(105.1%)回落0.3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104.3%,同比上涨4.3%,涨幅比1-9月回落0.4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105.0%,同比上涨5.0%,涨幅比1-9月回落0.8个百分点。

10、金融运行态势平稳。至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946.24亿元,比年初增长12.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65.74亿元,比年初增长14.3%。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89.97亿元,比年初增长17.7%,其中,短期贷款87.51亿元,比年初增长27.2%,中长期贷款301.19亿元,比年初增长16.0%。特别是近年来我市金融机构的贷款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存款增长幅度,初步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市贷款需求不足,存贷差扩大,资金外流的状况,说明我市经济发展趋于活跃,资金需求水平显著提高。

工业园区

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高新区。

以志在必得的决心开发建设梅州高新区,是梅州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四个梅州”和“绿色经济崛起”的发展战略,拓展市本级发展空间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保持梅州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推进梅州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项重大举措。

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园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

产业园分南北两区。按照规划合理、布局科学、环境优美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围绕建设“生态型、环保型、效益型”的现代特色工业基地,打造特色专业性产业转移园。在产业布局上,北区重点发展汽车零配件,南区以机电装备、“三新”产业为主,兼顾其他行业的发展。

 

梅州市对外贸易与经济合作局

联系地址:梅州市梅江区江边路

联系电话:0753-2256825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