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创新驱动、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加快产业园转型发展……
近日,《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经惠州市委常委会议审定,惠州将出台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和配套措施,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而这也成了惠州为鼓励创新、驱动发展所发出的首个新年政策“大礼包”。
当然,发展创新性经济、建设创新性城市,需要的是全市上下的共识,这其中,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坐落于惠州各处的产业园区,也面临着如何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在“后产业园区时代”实现转型发展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占据了惠州工业总产值超过“半壁江山”的产业园区,其能否实现持续发展、转型发展,直接关乎着惠州经济发展大局。
“2+5+N”格局,园区工业产值占比超六成
现状:“2+5+N”格局,园区工业产值占比超六成
从1992年首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仲恺诞生,到2014年底,惠州市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609亿元,占据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7098亿元)的64.9%,20多年间,围绕“工业立市”、“工业富市”的战略举措,惠州园区经济的逐渐发展壮大,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摊开惠州产业园区版图,7颗“明珠”闪耀其上:以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惠阳经济开发区、大亚湾石化产业园、惠南高新科技产业园、惠州产业转移园、惠东产业转移园等5个省级园区为第二方阵,以及各县区自行设立工业发展集中区的多层次产业园区发展格局初现。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市省级以上产业园区(不含各县区工业发展集中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609亿元、工业增加值963亿元,分别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7098亿元)、工业增加值(1543亿元)的64.9%、62.4%。
能够占得全市工业产值的六成以上,作为产业园区的主管部门,惠州市经信局认为,原因在于重点抓好了全市7个省级以上产业园区的扩能增效,充分发挥产业园区聚集企业、高效发展的平台作用,实现了“集聚效应”。
以大亚湾石化区为例,该园区以中海油1200万吨炼油项目和中海壳牌95万吨乙烯项目为龙头,强化产业链招商,目前已落户的项目总投资额达近2000亿元,初步形成了上中下游产业配套的石化产业集群。
作为一个成立仅6年的新园,位于仲恺高新区的东江高新科技产业园,采取“背靠政府、面向市场、商业运作”的择商选资思路,初步形成了以LED光电、移动互联网、高清视频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投资强度、工业产值产出率分别达6000元/平方米、15000元/平方米,仅2013年就实现工业总产值142亿元,比增52.6%。
企业成创新主体,政府扶着创新走
优势:企业成创新主体,政府扶着创新走
如果说,伴随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和市场诉求的改变,惠州产业园区逐步实现了从单打独斗的建设到配套完善产业集群区的升级换代,那么,这种升级则不止是企业和产业项目的集聚,更是创新资源的汇集所推动的换代。
来自惠州市科技局的数据,全市90%以上的研究开发机构设在企业,90%以上的研究开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研发成果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专利申请在企业。
这“5个90%”用生动的实例,展现了创新给惠州带来的发展红利,那么,创新集中在企业,而这些企业又汇聚在哪呢?答案是产业园区。
在仲恺、大亚湾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4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中,惠州已经培育了10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另有多家国家、升级创新型(试点)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累计达到300余家,而全市7个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建成投产规模以上企业也达到了528家。
在仲恺高新区,近年来围绕“广东省LED产业(惠州)基地”和“广东省LED绿色照明示范城市”的建设,高标准规划了LED产业园,先后引进培育了科锐、LG伊诺特、雷曼光电等一批超10亿元的LED企业项目,形成以外延片生产、芯片制造为主的上游产业板块和以封装、应用为主的下游产业板块,成为了全国LED产业链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
当然,在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中,惠州各级政府部门也在提升服务效能和质量方面“下苦功”,扶着创新的“婴儿”走,才有了自主创新的茁壮成长。
建立健全“一站式”审批制度、开通网上办事大厅、“网上注册易”服务平台、公共资源交易系统、“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一体化应用系统建设、专门设立产业园区办事“绿色通道”……
记者了解到,去年1月,为推动全市产业园区健康、集约和可持续发展,惠州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产业园区发展的意见》的通知,通过全面提升服务效能和质量,力争到2017年,全市省级以上产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营业)产值超80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0%以上。
“2+5”之外,粗放式低端发展
症结:“2+5”之外,粗放式低端发展
2个国家级开发区和5个省级园区,占据了惠州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的64.9%、62.4%,无疑,7个园区作为推动改革开放、技术创新的载体,成为“惠州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标志。
然而,除却“2+5”之外,惠州全市产业园区中,大多数产业园区属自发形成,这些园区大多而散、规模小,产业同质化严重,且产业层次不高,集约发展水平较低。
记者调查了解到,目前惠州全市69个乡镇(街),拥有50多个工业集中区,呈现出“村村点火、镇镇建园”的现象。以惠东县白花镇为例,该镇设立了6个产业园区,不仅园区规模普遍偏小,而且均以电子、灯具类产业为主,产业同构化现象十分严重。
而一些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较好的镇(街),由于没有实行工业进园的集约式、集群式发展方式,一些已进驻的优质企业或项目,鉴于没有上规模、上档次的产业园区,配套设施不完善,相继“出走”,制约了特色产业发展。
就产业层次来看,除7个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外,其他园区多以服装制鞋、灯饰、建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处于产业链低端,且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此外,目前多数园区管理机构并不健全,除惠州市级层面成立了产业园区专门管理机构,各县(区)设立的50多个工业集中区均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处于自发集中状态,园区路网、供水、供电、供气、排污、通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参差不齐,园区周边商贸、物流、学校、医院、餐饮等居住、生活功能普遍不完善。
更为重要的是,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当下,走过30多年发展历程的产业园区也步入到了“后产业园区时代”:园区地价逐步走高,开始对产业发展产生“挤出效应”;产业环节的“空间解构”对园区提出巨大挑战;单一土地资源已无法发挥产业作用。
一个现实情况是:除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外,惠州其他园区土地亩产效益较为低下,2014年,全市园区平均投资强度180万元/亩、产出率185万元/亩,均低于深圳、东莞、佛山等兄弟市园区平均水平。
探索设立市级产业园区
展望:探索设立市级产业园区
根据惠州市委十届四次全会出台的关于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的“1+1+6”系列文件的部署,结合佛山、东莞等地发展历程,要实现2017年全市GDP突破5000亿元这一核心指标,最关键的支撑是,届时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要达到约1万亿元。
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产业园区发展的意见》相关计划,惠州将围绕电子信息产业、石油化工产业、汽车制造和新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四大重要产业,全面整合各地优势资源,进一步完善园区的产业定位,优化产业园区的产业布局。
其中,针对“村村点火、镇镇建园”的现象,将加大对自行设立工业发展集中区、集聚区的清理力度,根据产业集聚发展特点,全面整合区域内可供利用的资源,将规模小、档次低园区进行调整合并,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带动产业聚集发展,通过优化产业布局,促成企业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功能集成。
同时,探索建立园区分级管理体制,创新设立市级产业园区,并参照设立县(区)级产业园区,形成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四级管理体系。
记者获悉,惠州计划尽快出台《惠州市产业园区分级评价管理办法》,并参照省的做法,出台市级产业园区申报标准、认定程序和管理办法,对市级园区的发展目标、落户项目建设、产值、税收、用地、环保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评价,考评结果作为享受市级财政资金扶持、用地指标奖励等优惠政策的重要依据,培育壮大一批市级产业园。
此外,针对惠州各县(区),也提出应重点建设1个省级产业园区,并可参照惠州市的做法,制定出台相关规定,培育县级产业园区。(记者 张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