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东莞地理几何中心,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黄金腹地,南邻香港、深圳,北靠广州,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核心创新平台,目前在全国高新区的综合排名第21位。
一、发展历程
从创立至今,园区发展主要经历如下三个阶段:一是初创发展阶段。2001年,东莞市提前谋划发展模式转型和创新,提出开发建设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规划控制面积72平方公里。2006年,东莞市作出了整合东部快速路沿线寮步、横沥等六镇汇合处土地的决策,开发建设东莞生态产业园,规划控制面积31平方公里。二是加速发展阶段。2010年9月松山湖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1年生态园成为广东省首批省级循环经济工业园区,2012年获批建设国家生态示范工业园区。三是统筹发展阶段。2014年12月,东莞市决定将松山湖高新区、东莞生态园合并,实行统筹发展。2015年9月,园区成功入围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初步确定“1+2+N”(一轴线+两核心+周边镇)空间布局。2017年3月,松山湖与石龙、寮步、大岭山、大朗、石排、茶山等周边六镇组成松山湖片区,率先拉开东莞市园区统筹组团发展帷幕。以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为核心的松山湖科学城和位于企石镇的东部工业园也被纳入园区统筹范围。2019年4月,东莞市启动通过强化功能区统筹优化市直管镇体制改革,松山湖功能区在原来松山湖片区“1+6”基础上,增加横沥、东坑、企石等三个镇,统筹发展功能区范围内“一园九镇”发展规划、区域开发、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和政务服务效能提升五大领域工作。四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发展阶段。2020年7月,松山湖科学城正式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2020年9月,市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会提出,要围绕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试验区四个定位,举全市之力将松山湖科学城建设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
二、发展现状
(一)重大平台建设聚焦发力。依托散裂中子源、南方先进光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规划建设90.52平方公里的松山湖科学城,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同意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片区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主体,定位为重大设施平台等创新资源集中承载区,正式纳入国家战略布局。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落户松山湖科学城,计划2021年动工建设。东部工业园各项规划建设工作全面启动。
(二)创新资源要素加速集聚。一流平台、一流企业、一流机构、一流大学、一流人才等“五个一流”创新要素加速集聚的良好发展态势初步形成。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20家、新型研发机构30家、国家 级孵化器14家、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9个。规上企业研发中心覆盖率57.47%,R&D占GDP的比例为9.46%。各类人才突破9.9万名;拥有双聘院士12名,另有33名院士通过项目合作等特聘方式在园区开展科研工作;国家 级人才65人;省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03名;市特色人才277名,占全市62%;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创业团队25个,占全市69.4%;东莞市创新科研团队23个,占全市57.1%。
(三)产业经济体系日益完备。做大做强做全信息技术产业,聚集了华为终端、华贝电子、生益科技、普联技术、歌尔智能等一批龙头企业。重点拓展生物产业,引进了东阳光、红珊瑚药业、菲鹏生物、众生药业、博奥木华等生物产业企业,集聚各类生物技术企业超过300家。大力推进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引进汇川科技、拓斯达等一批代表企业,形成了以机器人系统集成商、核心零部件企业和智能装备企业为主体的机器人产业集群。深入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拥有规上新材料产业企业23家,新引进新能源锂离子电池封装、高斯宝电气、华润电力分布式能源等项目。目前园区工商注册各类市场主体达11389户,其中企业占比90.41%。拥有上市企业4家,上市后备企业达34家,居全市首位。
(四)功能区统筹深入推进。功能区统筹“四梁八柱”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发展规划、区域开发、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建设、政务服务效能提升等“五大领域”统筹有力推进,科技产业、公共交通、政务服务一体化步伐加快。顺利承接市级下放事权165项,行政审批效率平均提速12%。积极构建“园区聚焦基础研发、九镇承接落地转化”的产业分工格局,园区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2019年功能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26.6%,同比增长8%。
(五)城市软实力持续增强。华为开发者大会连续两届在松山湖举办,连续两届作为亚马暨莞马终点站。成功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 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入选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一批“国字号”牌子落入园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被列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成为全省首批10个“粤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之一。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投入运营,将打造国际化、年轻化、智能化、生态化的“创新创业不夜城”。
(六)城市环境品质不断提升。拥有8平方公里湖面、6.5平方公里湿地,绿化覆盖率超过60%,在2019年度“洁净东莞指数测评”总榜单中位列榜首。聚集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医科大学、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了从幼儿到高等教育的完整教育链条。东华医院松山湖院区正式开业,建成“一中心多站点”社区医疗卫生体系。加快推进北部TOD、松山湖中心站TID、南部城市复合中心等产业融合功能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
区位交通
松山湖(生态园)位于东莞几何中心位置,规划控制总面积达163平方公里(含东部工业园)。园区道路交通非常发达,莞深高速由南北方向穿过园区北部工业区,常虎高速也紧靠园区南部,园区周边共设有松山湖大朗站和石大路站(莞深高速)、松山湖站、大岭山站(常虎高速)、松山湖南站(龙大高速)五个高速出入口。目前在建的莞番高速也将紧靠园区北部通过。此外,园区内部及周边涵盖了国道G107莞长公路、S120莞龙公路、S357莞惠公路、S122石大公路、S529东平大道、松山湖大道、生态园大道、东部快速、桑茶快速(在建)等交通干道,环莞快速三期、松山湖科学城至光明科学城通道(东莞段)已动工,松山湖第二通道规划也已启动。
松山湖位于广州、深圳、香港的黄金走廊腹地,从松山湖出发,到深圳机场约30分钟,到广州白云机场需要1个半小时,到香港的机场和货柜码头约2个小时,到珠海机场约2个半小时。铁路方面有广深铁路,在东莞境内与京九铁路连接(东莞东站),到东莞东站只需要15分钟车程。在建的市域轨道R1和R3线都经过松山湖,莞惠城轨道滘站至小金口站路段已于2017年12月28日开通运营,在园区设有松山湖北站,而佛莞城际轨道将与莞惠城际轨道在望洪站有望于2021年上半年实现接驳。
产业发展
自建园以来,松山湖始终坚持产业高端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新型产业,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推动产业层次向高端迈进,经过近20年的努力,园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智能装备、新材料、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集聚度不断增强,影响力不断扩大。据统计,截至2020年11月份,园区由企业10359家,“四上”企业363家。园区产业发展情况如下:
一、信息技术产业
园区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千亿规模的支柱产业,通讯设备和智能终端等领域更是位居国内领先地位,达到世 界先进水平,形成以信息通讯技术产业为核心的、从基础设备、通讯网络、研发、平台、生产、运营管理到应用服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聚集了华为终端、华贝电子、生益科技、普联技术、歌尔智能、长盈精密、蓝思科技等龙头企业。目前园区松山湖拥有信息技术企业规模以上企业113家,占松山湖规上企业总数的33.24%,其中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企业共计16家,电子核心产业企业53家,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企业17家,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服务企业17家,人工智能企业10家。
(一)智能终端产业方面,拥有完善的智能终端产业体系,形成了以整机生产制造为主,涵盖了从方案设计、元器件和模组、电池、周边配件、整机制造到应用服务等产业链全部环节,呈现企业和科技服务平台融合集聚发展的态势,逐渐发展成为我市智能终端产业重要载体和孵化器。
(二)5G产业方面,凭借良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基础,园区在5G领域已呈现出较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基站系统、网联架构、5G终端和5G应用方面均有布局,在网络设备、光纤、光器件、光模组、PCB、天线及终端领域均有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目前结合园区5G发展规划布局,需规划建设678个宏基站,未来3年实现5G网络全覆盖,投资金额约6800万元,已累计完成投资273万元。基站建设集中了华为机器、生益科技、长盈、大族激光、大普、亨通、弗兰德等代表性企业,2019年已产值突破420亿元。另外华为5G应用综合示范区将建设成为网络设施领先、示范应用深度融合、产业体系较为完善、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后劲较为强劲的5G创新应用和产业发展核心区,目前已开通98个站点,已完成投资240万。
(三)集成电路产业方面,近年来园区集成电路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态势,集中了全市大部分的IC设计企业和材料设备企业,初步形成集聚态势。但相比深圳、广州、珠海等城市,产业总体规模仍然较小,高端企业、龙头企业较少。松山湖累计入驻集成电路制造企业50余家,既有大陆本土IC设计企业,也有台商等海外投资企业;既有记忆储存科技、合泰半导体、赛微微电子等知名上市公司,也有来自美国硅谷归国人员的创业企业。企业业务类型涉及传感器芯片、运动控制芯片、电源管理芯片、视频监控及数码照相芯片及电子元器件芯片设计等领域。松山湖IC设计企业包括台湾芯片设计领 导品牌、上市公司盛群半导体,投资6000万元在松山湖设立合泰半导体,作为其大陆区总部;赛微微电子专注于移动设备的电量计芯片,累计出货量突破4亿颗,其芯片广泛用于无人机、手机、运动手环等领域;合微集成电路公司研发出我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胎压监测芯片,打破国际芯片厂商的垄断并获得多家整车厂商和后装供应商使用。目前,园区已形成在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带动下,一批有潜力的初创企业共同发展的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格局。
(四)软件、人工智能和互联网信息服务产业方面,据统计,松山湖软件、人工智能和互联网信息服务产业共有1000余家,主要集中于新兴软件开发、新型信息技术服务,聚集了软通动力信息技术、广东世纪网通信设备等一批强有实力的企业。其中,广东世纪网通信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为新三板挂牌企业,自2010 年起开始研究反信息诈骗业务,是国内反信息诈骗的领先企业以及电信诈骗防护系统的领导厂家,其研发的“网银支付系统”,“智能追呼系统”获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称号,目前已在多个省、市的反信息诈骗中心得到规模应用。
二、智能装备产业
园区智能装备产业形成了以机器人系统集成商、核心零部件企业和智能装备企业为主体的机器人产业集群。机器人产业近年来迎来了规模化发展,尤其在轻型机器人方面发展迅速,产业链相对完整,但在高端关键零部件制造及高端系统集成服务领域存在空缺。目前已建成广东省机器人研究院和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引进汇川科技、拓斯达等一批代表企业,聚集了固高科技、云鲸智能科技、李群自动化等多家中小微科技型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企业。园区规上智能装备产业企业39家,占松山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11.17%,其中智能装备企业21家,核心零部件企业4家,机器人系统集成企业8家,本体制造企业3家,服务机器人企业3家。
三、生物技术产业
自2012年两岸生技基地设立以来,园区已成为引领东莞生物产业发展的蕞重要阵地,聚集了我市80%的生物产业企业,产业生态日趋成熟,形成了创新药及高端仿制药、医疗器械、体外诊断、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多个产业链的聚集和共同发展。聚集了东阳光、红珊瑚药业、菲鹏生物、众生药业、博奥木华等多家生物产业企业。据初步统计,截止2019年底两岸生技基地聚集了约314家生物技术企业。虽然大多数为中、小初创型企业,但具有很好的成长性,且产业的附加值高,覆盖了创新药及高端仿制药、医疗器械、体外诊断、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多个产业链的聚集和共同发展,形成了从研发、生产、销售一体的产业聚集态势。目前,园区共有规上生物技术产业企业24家,其中生物医药生产企业7家,医疗器械设备企业8家,生物健康食品企业3家,生物技术研发企业1家,健康管理、生物产业投资、诊疗等其他生物服务企业5家。
四、新材料产业
园区新材料产业已具备一定基础,在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的引领下,园区新材料产业相关创新的硬实力将不断提升。目前,园区有规上新材料产业企业23家,其中先进石化化工新材料企业16家,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企业5家,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企业1家,高性能纤维及制品和复合材料1家。
五、生产性服务业
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在科技服务、集成电路设计、产品研发、检验检测服务、工业设计等领域多方面发展,引进了信测检测、易宝软件等一批优质企业。数字创意产业集聚效应更是日益明显,具备了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坚实基础,集聚了漫步者科技、艾力达动漫、酷乐互娱科技等一批代表企业,拥有华南工业设计院、华南设计创新院等文化创意服务平台,布局了生态文化创意谷等一批专业园区。